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凡强教授团队在惠州市国有水东陂林场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时,确认发现野生海南五针松群落。这是该物种在广东省的首次记录,不仅使惠州裸子植物种类从32种增至33种,更将海南五针松的已知分布东缘大幅拓展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为研究该物种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提供了关键新证据。
海南五针松。
海南五针松。
发现种群近100株,占全省约一半
“护林员巡山时发现了一片特殊的松树,它们的针叶是5针一束,这在广东原生松树中很罕见。”凡强教授在采访中回忆起发现的开端。在广东,原生松树多为两针一束的马尾松,栽培的湿地松也仅两至三针一束,五针一束的松树通常被认为是分布于粤北高海拔地区的华南五针松。然而,水东陂林场海拔仅约570米,且气候偏热,这让团队最初充满怀疑。
为一探究竟,团队与林场工作人员深入林区核心区。“那里地势陡峭,乱石遍布,走路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抵达,稍不留意就有碎石滚落,调查时大家都很谨慎。”凡强教授回忆说,现场可见十多米高、胸径超40公分的大树,凭外观判断部分树龄已超百年。采集样本后,团队结合形态特征观察与分子生物学分析,最终确认其为海南五针松。
据调查,水东陂林场的海南五针松种群数量初步估计超50株,护林员常年观察推测近100株,均生长在未受砍伐的原始森林中,加上在清远市杨梅林场同时分析鉴定的不足100株,全省总量不足200株,处于濒危状态。“这标志着,广东原生松树种类从原来的两种增至三种,对广东林业来说是重要发现!”凡强教授强调。
惠州成海南五针松“最东边的家”
海南五针松是中国特有植物,此前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及越南北部少量区域,在广西和海南已被列为省级保护植物。此次在水东陂林场的发现,使其成为该物种目前已知的最东部分布点。
凡强表示,该团队正计划深入研究其分布模式,探究广东是否曾存在连片分布、如今为何仅存两个零星点位等科学问题。
这一发现的价值不止于科学研究。当前马尾松因受松材线虫病威胁需大量砍伐消杀,而海南五针松尚未发现感染案例。“它原生在广东,适应性可能更强,若能推广种植,既能助力生态恢复,其优质木材也能兼顾林业需求。”凡强解释,目前该团队已建议广东将海南五针松列为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保护守护种源,并探索迁地保护扩大分布。
近年来,惠州国有水东陂林场作为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教育基地,森林覆盖率达97.92%,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等措施成效显著。“在大湾区城市周边发现这样的原生林‘宝藏’,说明惠州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凡强表示,他相信水东陂林场及周边象头山有望发现更多新物种,为生物多样性的深入调查提供更多的潜在线索和科学支撑。
知多点
惠州裸子植物“家族”增至33种
截至目前,在惠州市范围内记录到维管植物242科1155属3005种(含栽培种66科151属211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89属223种;裸子植物10科22属33种;被子植物189科1044属2749种。此次海南五针松在惠州被发现,使惠州裸子植物从32种增至33种,这不仅丰富了惠州的植物多样性,更是该物种在广东省的首次记录,更新了广东省裸子植物区系成分组成。
(文/图:游璇钰 李翊 温志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