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的小脚丫,走在山脚下,多想看看山外边,世界有多大……”大幕拉开,音乐响起,20名背着背篓的孩子,随着旋律旋转、跳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群来自茂名高州市石板镇公岐小学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用舞蹈《我要走出大山》,表达着对实现梦想的渴望。
舞蹈《我要走出大山》。 受访者 供图
舞蹈《我要走出大山》。 受访者 供图
8月23日,第五届“苔花开”乡村儿童美育成果展在广州开幕,通过交流会、音乐汇、美术展等活动,展现美育带给乡村儿童的变化。
乡村儿童美术展现场。 受访者 供图
乡村儿童美术展现场。 受访者 供图
看着孩子们的表演,站在舞台一侧的公岐小学老师李小玲紧张又激动:“从不会舞蹈到自信登台,孩子们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学舞蹈,李小玲当起兼职老师,自己先在网上学、请教专业老师,再一点点教给孩子们。刚开始,孩子们肢体不协调,动作变形,就靠笨功夫,一遍遍练习。渐渐地,动作整齐了起来,舞蹈也登上镇里的舞台。
今年,乡村儿童音乐汇征集了超过250个音乐作品,公岐小学推荐的舞蹈被选中。
“得知能来广州表演,孩子们都很开心。”公岐小学校长李焕成介绍,学校请了专业老师,指导舞蹈动作,即使每天排练很累,孩子们也没有怨言。
经费不足,就请当地村民帮忙编织舞蹈道具背篓;没有专门的舞蹈室,就在操场上排练,遇到下雨就转战教室。师生们克服困难,只为精彩亮相的那一刻。“如同带来的节目,孩子们渴望走出大山,登上闪亮的舞台。”李焕成说。
演出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五年级,横跨这所非完全小学的所有年级段。她们用动人的舞蹈,讲述着发奋读书、努力拼搏的故事。不少家长特地从外地赶来,只为见证孩子的重要时刻。
站上大舞台的,还有一群“小浪花”。来自揭阳市揭西县河婆街道东风小学客潭教学点的“小浪花”合唱团,以纯净童声演绎经典客家童谣。
“小浪花”合唱团进行表演。 受访者 供图
“小浪花”合唱团进行表演。 受访者 供图
“白饭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读书……”朗朗上口的旋律响起,孩子们用客家方言唱起《小郎读书》。这首由学校老师曾晓芳原创的童谣,让孩子们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曾晓芳介绍,如今很多孩子不会吟诵客家童谣,就萌生了把客家童谣融入乡村音乐课堂的想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乡音里传承地方文化。
器乐、合唱、戏曲、舞蹈,一个个节目相继上演。在这里,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艺,而是点亮梦想、传递希望的桥梁。
乡村儿童音乐汇现场。 受访者 供图
乡村儿童音乐汇现场。 受访者 供图
本届“苔花开”乡村儿童美育成果展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长江公益基金会、广州市文化馆、广东省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截至目前,“苔花开”项目已走过9年,培训乡村美育师资5000多名,惠及乡村学生逾80万人。
乡村儿童美术展现场。 受访者 供图
乡村儿童美术展现场。 受访者 供图
稚嫩的画笔描绘乡村色彩,纯真的歌声唱出乡音乡韵,优美的舞蹈传递温暖感动……美育的力量,激励着一个个向上生长的生命。
乡村儿童音乐汇现场。 受访者 供图
乡村儿童音乐汇现场。 受访者 供图
在客潭教学点负责人张艳艳看来,通过美育活动,孩子们收获了快乐和自信心,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在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影响深远。
南方+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陈淑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