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的“两难”挑战,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如何破解?南方+专访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龚德家,分享茂名两级法院融入综治中心建设、推进前端化解、做实实质解纷的创新实践,为提升审判质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茂名智慧。

南方+:作为粤西GDP第一大市,茂名常住人口达620万,石化、农业等产业基础扎实,法院系统面临“案件总量大”“定分止争难”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破解?
龚德家:近年来,茂名法院始终牢记“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为茂名现代化建设筑牢公平公正的法治基石,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态。当前,茂名法院法官办案量高位运行、实质解纷难度倍增,具体看,有三个特点:
一是“新老矛盾交织”。市委加快推进“五链共建”,发展中知识产权、新业态劳资等专业性强、法律关系新型的纠纷随之增多;同时,茂名“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涉农土地纠纷因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更显复杂。
二是“牵一发动全身”。城乡发展进程中征地补偿、房产纠纷,处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如涉土涉农案件牵扯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化解不好就可能从小火星变成大事件。
三是“僧多粥少”。茂名辖区面积大、人口多,但法庭布局和法官力量有限,老百姓打官司想方便、想快点解决,干警们经常“白加黑”“五加二”,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面对压力,我们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和全省中级法院院长研讨班精神,以三招破题攻坚:
司法要更“贴心”。我们建好、用好遍布各镇街的“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创新打造审判辅助系统、“茂名法眼看社会”等平台,服务便捷高效,减轻群众诉累。比如在一些涉农村土地纠纷中,老百姓家门口有“法律便利店”,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心里有底了,矛盾化解就有基础了。
改革是“关键一招”。近年来,茂名两级法院坚持用改革蹚路子,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司法救助、破产审判等经验获得中央改革办、最高法院和省法院的认可推广。坚持内部挖潜,推行“大民事审判+人力资源配置改革”,将80%以上的民事案件按照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1:0.5:0.5的系数分配。光分好案还不够,法官能力也要跟上。我们编发《茂名法院案例选编》31期,举办“茂法讲堂”“法官讲堂”,让大家在办案中学习,提升啃硬骨头的能力。
“手术刀”直指问题。我们聚焦制约办案质效提升的瓶颈,注重治建并举,推动全领域、全流程制度规范完善。送达效率不高?我们打造智信送达平台,利用AI人工智能批量送达,搭建数据库,电子送达超过22万次,省下大量人力时间;案子判了但矛盾没真解决?我们建立跟踪回访机制,防止纠纷“按下葫芦浮起瓢”;实质解纷不足,就扩大“朋友圈”,强化与商会、工会、妇联、侨联、基层组织等调解力量对接,引导大家以调解、和解方式平息纷争。这些精准施策有效夯实了工作基础,打开定分止争新局面,持续推动两级法院整体工作稳步向前。

南方+:破解“两难”困境,提升解纷效率是发力点之一。您刚刚提到推行“大民事审判+人力资源配置改革”,形成了哪些审判机制,既能快结案又能真解纷?
龚德家:审判是实质解纷的“压舱石”。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强调,“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茂名法院面临旧案还没清完,新案又源源不断的情况,部分简单案件被复杂案件裹挟,审理周期不断拉长。对此,我们通过改革速裁快审,即“一二三四”机制,跑出办案“加速度”。
在这个机制中,“一”是坚持简案快办原则;“二”是强化人员与制度支撑,选取骨干按“1名法官+2名助理+2名书记员”模式组队,同步出台繁简分流工作的《方案》《规程》;“三”是简化庭审、文书、送达环节,简单二审案件采用法庭调查与书面审理相结合,建立28类案由简化文书模板,电子送达文书为主、邮寄为辅;“四”是严把选案、阅卷、审判、流程关,用“系统初筛+人工二筛”确保简案精准识别,明确收案、开庭等具体时限要求。
速裁并非降低标准,而是用更科学的流程,让公正来得更快。今年,在一起借款纠纷上诉案,速裁团队通过核查还款记录、纠正超标利率,改判其仅需偿还合理金额,所用时间不到一个月,双方当事人都心服口服。
今年8月,中院的速裁审判团队成立一周年,交出一份亮眼答卷:速裁团队办案1629件,占中院民事案件数的45%,牵引带动茂名法院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26.95%,平均审理天数、审限内结案率等指标在全省法院排名靠前。
在轻微刑事案件方面,2024年起,我们选定信宜法院作为试点,联合多部门构建“一站式”快办速裁工作新模式,明确各环节时间限制,优化办案流程。试点自启动以来,显著提升了轻微刑事案件的办理效率。2024年末,该模式已在茂名全市法院铺开。

南方+:在推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破解“两难”困境的过程中,茂名法院围绕前端治理与多元协同共治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龚德家:破解“两难”,关键在把功夫下在矛盾萌芽时,让协同力量跑在纠纷升级前。我们坚持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从前端治理、诉中全流程调解、多元协同治理等方面发力,蹚出了一条实招管用的路子。
聚焦茂名特色产业,强化纠纷前端化解。就拿茂名“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这些富民产业来说,法庭不再等纠纷找上门,而是主动靠前服务。荔枝龙眼熟了,高州法院发挥荔枝(龙眼)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作用,进果园就地普法、化解纠纷。渔民出海、休渔,电白法院持续发挥一站式涉渔解纷中心作用,上船开庭、普法。化州法院打造“化橘红巡回法庭”,深入化橘红企业、农村合作社化解矛盾纠纷。
不断完善调解机制,激发内外联动潜能。我们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成熟做法,出台《关于加强民商事案件全流程调解工作的意见》,将调解精细嵌入“登记立案→庭前→判前→执行→申诉”各环节。坚持专业人解专业结,与工会、人社、侨联、商会等强化诉调对接,合力解纷。比如联合茂名市司法局建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吸纳200余名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参与调解。不少僵持许久的争议,在这儿找到了双方都认可的解法。
着重关注重点指标,强化风险预警提示。我们积极探索打造以成讼数据为核心的“茂名法眼看社会”平台,定期分析各县区乃至镇街的成讼数据报告,向党委政府发出预警提示,更有利于基层善治。
探索多方联动救助,充分彰显司法温度。对那些真有难处的当事人,我们在全省率先构建“执行司法救助+民政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将法院的一次性应急救助与民政的长期持续救助有效结合,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茂名中院司救办获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南方+:茂名法院在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独特实践,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这些举措如何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
龚德家:综治中心里的“小法庭”,承载着基层善治的“大文章”。今年3月,我们指定高州法院试点,推动司法惠民服务中心深度融入综治中心建设,实现机制融合、功能聚合、力量整合。其余基层法院也结合各自辖区实际,普遍采用“入驻+联络”模式,确保司法融入基层治理。我们主要总结了四点做法:
一是实体进驻,专业力量“沉到底”。高州法院派出诉讼服务、法律顾问、巡回指导3支专业团队常态进驻综治中心,配备“1法官+1助理+1书记员”审判团队,实行“一镇街一法官”包联;茂名其他区县法院也以派驻或者挂点指导方式,确保各镇(街道)综治中心至少有1名法官点对点指导。
二是联动解纷,攥指成拳聚合力。针对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常见纠纷,法院派驻人员提前介入,提供法律意见,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例如,高州市某部门遇当事人因矛盾激烈难以有效化解,立即转介至综治中心,由法院与属地镇政府、村委会等联动调处,既稳控局面又促成初步调解协议,有效避免矛盾升级。
三是智慧赋能,科技助力解纷提质。我们把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接入综治中心,提供线上线下指导、在线司法确认等服务;在综治中心智能设备里,接入人民法院案例库、多元解纷案例库、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工具库,构建类案推送、风险预判、调解策略生成等智能辅助功能,相当于给调解员装上了“智慧大脑”,信息获取快,分析更精准。
四是分层过滤,调诉分流提效率。我们创新推行“先行调解+繁简分流”机制,实现纠纷分层过滤、精准处置。案件一到法院先初步筛查,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就精准分流到综治中心里的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去调。调成了,法院马上司法确认;调不成,依法立案后进入“繁简分流”通道——简单案子综治中心里的巡回法庭直接开庭速裁,复杂案子再移交给法院业务庭审理。让老百姓用最省心、最快捷的方式解决纠纷。
撰文:颜志雄 刘栋铭 通讯员 邹梦婵 李小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