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服务的尽头是收费,最近,在花式服务这块卷生卷死的海底捞,却因为一项“特殊收费”服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有网友发现海底捞刮起了一股“打赏风”,海底捞服务员胸前挂打赏二维码——扫个码跳出来就是“满意请打赏3.99元”。
有人直言“花两三百吃火锅,服务本就是该做的,凭啥额外付钱?”网上投票里,近90%的人明确反对这种打赏,觉得它像“变相小费”,和国内“一价全包”的消费习惯完全不对路。
但也有少数人支持,认为“服务员辛苦,多劳多得挺好”,尤其海底捞员工月薪虽比同行略高(约6000-8000元),但服务强度大,打赏算个补充收入渠道。
还有网友认为:打赏的小费应该老板来出。
司机、外卖员可以打赏
服务行业的打赏却遭排斥?
也有网友存在疑问:平台外卖和网约车都有打赏选项,甚至乘客下车后手机还会自动跳出提示:“对本次服务满意吗?给骑士/司机一个打赏吧。”怎么餐饮业一搞打赏,就成了原罪?
相比于给外卖小哥的打赏,这种打赏的差别其实挺明显:外卖打赏往往是用户主动发起,属于“慰劳红包”;而海底捞把二维码直接挂胸前,更像把打赏设计成服务流程的一环,容易让顾客陷入“不打赏怕被区别对待,打赏又觉得吃亏”的心理困境。
更关键的是,海底捞本就以“服务贵”著称,一盘牛肉卖68元时大家默认含了服务费,如今再加打赏,难免被质疑“服务降级还多收钱”。
说到底,消费者并不是计较几元钱的打赏,而是担心在有了“前车之鉴”的情况下,这种打赏会不会打开小费文化的先河。毕竟这两者,一个是低成本的感谢,而另一个却近似于是获得服务的前提。
其实连锁餐饮店服务员挂二维码打赏已非新鲜事物。2015年,移动扫码支付刚兴起时,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即尝试让员工佩戴二维码接受打赏。
在上海等地率先出现一批采用打赏模式的餐厅,因能大幅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海底捞、西贝等知名连锁餐厅的学习和效仿,打赏金额均在3—5元左右。
但这一时兴起的“打赏制”并没有流行多久,就因水土不服被市场淘汰了。
如今再次兴起,却遭到大众更激烈的反对。
如今,整个消费环境已然发生转变。人们的消费都是追求性价比,对消费的心态也随之变得敏感谨慎。尤其是在餐饮这类高频消费场景中,哪怕只是多出几块钱的支出,都可能瞬间触动大家的敏感神经。
而且对海底捞而言,服务一直都是其立足市场的核心价值所在。可打赏机制一旦引入,就意味着 “优质服务” 不再是默认随餐附赠的标配,而是需要消费者额外付费奖励的内容。
如果稍微有服务细节不注意,可能引起的是消费者对是否因为给小费与否造成的服务态度不同的怀疑。况且现在只是加小费,但是如果以后发展成小费也有KPI呢,小费也要按比例交给公司呢?
原本是对服务员的鼓励和肯定,最后钱落在本就很有钱的老板手上,换谁心里不膈应。
HOT
海底捞的创新KPI
把员工逼成“全能战士”?
而在老本行“创新服务”这方面,这半年海底捞的“整活”频率高得离谱:广州、北京等近30家店搞起“夜店模式”,晚上安排皮衣男模打碟跳舞,还卖12元一杯的鸡尾酒;西安试点22元午市自助餐,价格不到正餐四分之一;甚至跨界给人洗头、夜市摆摊……
这些表面看是创新,背后其实是翻台率下滑的焦虑——2024年翻台率4.1次/天,比巅峰期的5次跌了近20%,午市闲置率更高达40%。说白了,生意时段填不满,只能靠新花样拉客。
然而这些压力全压在一线员工肩上。跳舞的、调酒的、洗头的,每一项都算KPI考核,但公司说这是“多劳多得”:比如跳“科目三”出圈的服务员,靠顾客打赏和公司奖励月入过万;公司还搞“变脸师”“捞面师”等评级,激励员工自学新技能。
听起来美好,实际争议不小——有员工赚到钱是真,但隐形代价是“全能化”压力:以前专心端菜倒水,现在得随时切换身份当演员、调酒师甚至理发师。公司把创新成本转嫁给员工,美其名曰“内部创业”,实则要求员工“过度服务”。
而过度服务其实真的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当把客户的满意度阀值拉高了以后,服务生要提供的只会更多,企业要承担的隐形成本只会更多。
当门店之间卷起来,员工也被越来越“多才多艺”的绩效考核标准推着走。
打工人也不想为难打工人,但现在的多样化服务和小费文化确实是妥妥的转移矛盾,企业在员工超额服务的情况下不提供奖励资金反而将矛盾转移给消费者,由消费者承担额外成本。这难道合理吗?
海底捞的“服务神话”还能扛多久?
海底捞如今像在走钢丝,一边用22元自助餐、15元盒饭吸引打工族填平午市空闲,靠供应链压缩成本;一边用夜店噱头拉高夜宵翻台率。
更扎心的是,它孵化的十多个副牌(比如焰请烤肉、五谷三餐),总收入仅占集团1%,几乎全成炮灰。
打赏二维码本质也是“成本转移”的试探——与其给服务员加薪,不如让顾客掏钱激励。
但这种做法风险极高:一旦顾客觉得“不打赏=服务差”,海底捞核心的“主动服务”文化就可能崩盘。
而今行业已卷到百元自助火锅+烤肉不限量,海底捞若只剩“男模跳舞”这种易复制的噱头,服务优势迟早被价格战拖垮。
说到底,餐饮业熬过内卷靠的不是让员工更累或让顾客多付费,而是找准“高性价比服务”的平衡点。
但问题在于,这些策略互相打架——既要搞低价又要保服务,既要吸引眼球又要维护品牌形象,员工夹在中间两头受堵。
就像有业内人士说的,海底捞现在就像在钢丝上跳舞,左边是成本压力,右边是口碑危机,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个大跟头。未来能不能走通,还得看企业能不能在创新和坚守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扫码打赏变成心理负担,猛男跳舞沦为同行标配,海底捞或许该想想:拼命“整活”之外,那份曾让排队三小时也心甘情愿的服务初心,究竟丢在了哪儿?
编辑:Selex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商务合作请联系:nf87373998(微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