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家医院4年建成26个“中心”,院长首谈背后加速逻辑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9:59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东莞作为全省第四个万亿城市责无旁贷,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以“快干、实干、苦干”不折不扣执行省委决策部署,努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推出《抢占质高点 东莞挑大梁》专题报道,对话各镇街、各局办还有基层各企事业单位等“一把手”,调研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案例,深入解读东莞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此基础上,我们特别推出《抢占质高点之院长来了》系列报道,对话东莞医院的书记、院长等一把手,全面展现东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及面临的机遇跟挑战。

在医疗行业加速变革的当下,学科整合与资源优化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以大刀阔斧的“学科中心化”建设引发行业关注——自2021年起,该院打破传统科室划分,四年间构建起26个临床医学中心,其创新实践背后的逻辑与成效值得深究。近日,南都东莞新闻中心《院长来了》专访该院院长邵义明,深入解读这一模式的核心思路、落地成果与未来方向。

四年建成26个临床医学中心,构建“四梁八柱”架构

6月30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启用,这是东莞卫生健康系统首个面向全人群的精准医学中心。

筹建三年来,该院精准医学中心厚积薄发,凭借技术、人才、设备这三大坚实支柱,精心打造了一个覆盖多领域的现代化实验室体系。该体系涵盖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生化免疫、质谱检测、基因测序等多个前沿领域,如同一张精密的大网,全面满足产前诊断、肿瘤早筛、遗传病分析等精准诊疗需求,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自此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完成建成26个临床医学中心的目标。以“一急一慢”(急危重症与慢性病)为核心构建学科群,构建了26个临床医学中心、70个专科亚专科的“四梁八柱”。

回溯建设历程,2020 年 12 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签订校地共建协议,2021 年 4 月该校正式接管医院,首批临床医学中心 —— 甲状腺乳腺中心、皮肤整形美容医学中心、心血管中心同日挂牌,正式拉开了医院改革的序幕。

此后四年间,医院加速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完成 26 个临床医学中心布局。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已建成26个临床医学中心

“学科中心化”:打破壁垒,以患者需求重构诊疗逻辑

“患者生病时,他们往往不会先考虑该找内科还是外科,他们唯一清晰感受就是身体哪里不舒服。”谈及学科中心化建设的初衷,邵义明直截了当地说道。传统医疗体系的框架下,疾病按内外科划分,患者常因“不知该看哪一科”陷入困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间徘徊,却难以找到精准的诊疗方向。

“高水平医院发展的核心趋势在于资源的高效整合。”邵义明进一步深入剖析道,当前随着疾病诊疗的日益细分,很多疾病诊治需要多学科密切协作,而传统分科模式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壁垒,将各个科室分割开来,使得资源难以实现高效流通与共享。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患者因咳嗽前来就诊,经过CT检查发现肺结节,其后续的诊疗可能涉及影像与人工智能、呼吸内科、胸外科、介入科、肿瘤科等多个不同领域。“若科室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患者要么在多个门诊之间来回奔波、反复检查,要么因无法得到及时、全面的诊疗而流失或耽搁”。

在邵义明看来,医疗机构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要立足地区实际与患者诉求,以系统性创新与学科重塑为双轮驱动,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而校地共建的契机,恰好为该院提供了一个“从头构建体系”的独特优势——与成熟医院在进行存量整合时须面对重重阻力不同,新兴医院可以借助重组攻坚的有利时机,重新构建学科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按疾病系统进行分类,在学科方向上推行中心化,在疾病方向上则更加注重专科、亚专科乃至专病化发展。”邵义明着重强调“学科中心化”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以呼吸医学中心为例,它将呼吸内科、胸外科、介入治疗科等多个相关科室进行了有机整合,“这就如同教科书是按照疾病系统而非按科室来划分一样,让患者能够在一个中心内得到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他指出,这种整合并非简单合并,而是遵循三大原则: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打破内外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技术、平台联动)、助力学科发展(集中攻关技术、形成疾病队列),优先整合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学科资源。

患者“少跑腿”:一站式诊疗闭环让就医更高效

“医疗的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打破学科藩篱,才能实现从‘单科诊疗’向‘全病程管理’的跨越。”邵义明指出。学科中心化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患者就医体验的升级,以疾病为导向,减少分科带来的就医困扰,能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全流程的诊疗服务,提升就医便捷性和精准度。

他以呼吸医学中心的肺结节诊疗为例,还原了整合前后的差异。“过去,体检发现肺结节的患者可能辗转于呼吸科、胸外科、影像科,甚至因信息不对称流失到其他医院;如今,健康管理中心会直接将患者推送至呼吸医学中心,启动多学科会诊(MDT),呼吸内科、胸外科、介入科、影像科专家共同评估,制定方案”。

近日,该院呼吸医学中心凭借强大的多学科协作团队为一名查出双肺多发结节患者成功实施手术。

“门诊患者也是如此。”他补充,有症状的患者到呼吸内科就诊后,如需手术,可直接联动胸外科;术后康复阶段,又能无缝对接呼吸内科、康复医学科跟进,“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康复,形成闭环,患者不用自己‘找科室’,中心内医生联合查房、病例讨论,也实现‘患者不动,专家动’”。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冷门科室“活”了起来。“胸外科曾因患者来源有限发展缓慢,整合后通过呼吸内科联动,技术能力和患者就诊量都显著提升。”邵义明说。

学科“快成长”:从2个到18个重点专科的跨越

学科中心化的价值,远不止于服务优化。在学科发展层面,它打破了资源壁垒,形成“1+1>2”的效应。

“搞科研、引人才时,不再按内外科划分。”邵义明解释,整合后的临床医疗中心可集中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针对疾病开展队列研究,推动技术攻关,形成特色技术和疾病队列,推动学科“螺旋式上升”。其中,四年间,医院的省市级重点专科、特色专科数量从2个增至18个,每年开展60-100项新技术,科研成果呈“井喷式增长”,“这正是整合效应的体现”。

学科的“快成长”,也为医院引留人才提供重要抓手,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实行“学科中心化”以来,医学新增高层次人才250人,全职博士(后)76人,柔性引进双聘专家152人,特聘专家14人,增长83倍。

未来:聚焦功能拓展,而非盲目扩建中心

尽管成效显著,学科中心化仍面临挑战。“带头人能否hold住团队是成败关键。”邵义明坦言,临床医学中心带头人需兼具学术权威、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带头人不行,整个团队都会受影响”。面对挑战,该院通过“内培外引”解决人才问题,同时建立中心内部MDT(多学科会诊)及绩效统筹机制,避免资源内耗。

谈及未来,邵义明认为学科中心化是必然趋势:“医学发展走向大模型化、整合化,中心化是顺应潮流的选择。”他表示,接下来,医院主要是丰富和拓展各大临床医学中心的具体功能,强化平台技术支撑,不会过多扩大一级中心。

精准医学中心的建设更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医学检测平台,它未来将对接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与临床中心形成“检测-治疗”闭环,再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罕见病诊疗提供“多学科会诊+精准检测+智能分析”的三维支撑。

此外,南都记者留意到,原有中心也在持续升级——今年4月启用的新康复医学中心,配备全周期诊疗闭环系统,以“治疗精准化、服务多元化、管理智慧化”为内核,构建八大功能单元协同的智慧康复体系,覆盖从危重症早期介入到社区居家康复指导,标志着医院康复医学迈入智能发展新阶段。

今年4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新康复医学中心宣布启用。

从患者“少跑腿”到学科“快成长”,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实践证明:以学科整合打破壁垒,以精准细分提升质量,或许正是建设高水平医院的核心密码。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