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迎来一年一度的火帝诞活动。
今年的活动尤为特别,作为“樟林火帝庙会”获评汕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首场大型庆祝活动,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当下文化潮流紧密结合,吸引了众多目光。
公祠变展馆,化身文化阵地
活动当天,樟林塘西起凤陈公祠热闹非凡。上午,“火帝庙贺诞摄影展”在此拉开序幕,多幅优秀摄影作品在此展出,生动记录了过去三年火帝庙会的精彩瞬间。
起凤陈公祠,祠堂两侧火巷为书斋,左侧为“向荣别墅”,右侧为“哲谋广居”。其中,哲谋广居相邻的大夫第是典型的潮式“四点金”建筑。公祠门口有精美的石雕,堂上梁架富丽堂皇,横梁饰以描金漆画,多为历史故事;大夫第的大门及其他门窗也多以石雕、木雕、灰雕及壁画装饰,精美别致,体现了潮汕传统民居审美的共性。
如今,这里已成为乡村文化展示的前沿阵地,通过一系列展览与活动,变身为一座鲜活的乡村博物馆。在这里,传统祠堂建筑与现代文化展示手段巧妙融合,既保留了古朴韵味,又以时尚、接地气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本土文化。
当晚,“有影迹:潮汕文化在地分享会”和“林书盛潮语弹唱音乐会”同时在起凤陈公祠内举行。活动邀请了潮汕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者,如《旧影潮州》作者丁铨、民俗文创设计师郑望昕、潮州话教学推广者陈桓、乡土文化爱好者唐祖熙、建筑爱好者清和及野草寮乐队主唱林书盛等进行分享,为本土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学习与交流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动中,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乡博新声”团队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深度融入。他们探索广东乡村博物馆的模式建构,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建筑与传统民俗注入了新鲜血液。
据悉,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们长期关注樟林火帝庙会等潮汕侨乡历史文化,并将其作为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案例。此次借火帝诞活动契机,他们在前期策划布展,现场引导游客,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旅助民俗,非遗焕发新活力
本次火帝诞活动与正在进行的“潮・湃”2025汕头文旅时尚周形成联动。作为汕头文旅时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帝诞活动借助这一全市性文旅盛事的东风,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汕头文旅时尚周以“文旅+”与“时尚+”深度融合为核心,而火帝诞活动中的非遗文化巡游等环节,与文旅时尚周的“舞动潮起”英歌汇嘉年华等活动相互呼应,共同展示汕头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感受汕头的文化风情。
当晚8时,备受期待的火帝诞非遗文化巡游盛大开启。巡游队伍从樟林古港出发,途经古港支渠路、中山路等,最终返回樟林古港。英歌队、大锣鼓队、麒麟舞、龙凤舞等演出依次登场,一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近年来,澄海区致力于挖掘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樟林火帝庙会便是其中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樟林火帝庙会”正式被评为汕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高度认可,也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此次火帝诞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框架下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结合现代元素、引入高校力量、联动全市文旅活动,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采写:南方+记者 陈斐仪
摄影:陈锦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