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水漫街巷。连日来,广东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道路成河、河水漫堤……警报拉响的瞬间,全省退役军人闻“汛”而动,将“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化作疾行于风雨中的坚定脚步。
纵身一跃:本能反应比洪流更快
浑浊的积水漫涨,汕尾市星都开发区湖厝园村的关键涵洞被灌木死死卡住,积水快速上涨至成人颈部。
“再不疏通,整片房子都要遭殃!”8月4日凌晨,社区书记沈泽茂,这位曾服役16年的老兵,抓起竹竿,腰间麻利捆上绳索,转身纵身跃入湍流。
激流裹挟着尖锐杂物冲击胸膛,他如当年操作战舰缆绳般沉稳,一次次潜入水下,指甲缝深嵌淤泥。岸上队员紧拽绳索的手微微发抖,他却高喊:“我水性好,让我来!”半小时后,“轰”的泄流声响起,积水线急速下降。
“保护身后人,是本能。”浑身泥水的沈泽茂抹了把脸。他逆光立于洪流中的背影,让村民动容:“那打绳结的利落,一看就是当过兵的!”
沈泽茂跳入湍急的洪流用竹竿捅捣涵洞。
沈泽茂跳入湍急的洪流用竹竿捅捣涵洞。
同是暴雨夜,肇庆鼎湖,57岁的退役军人罗振华与儿子在齐胸洪流中发现挣扎的身影。
“看到他在水里一直动,爬起来又摔下去。”没有丝毫犹豫,父子俩脱掉鞋子就冲了进去。湍急水流中,两人一左一右架起落水保安,连拖带拉送至安全地带,全然不顾手机泡坏、脚底擦伤。
“我是党员也是老兵,挺身而出是必须的。”1987年入伍的老兵话语质朴,在激流中体现军人的担当。
星夜驰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当个体微光汇聚,便是抵御暴雨的众志成城:
他们,是12小时不休的“人肉路标”。
广州市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前往花都救援。
广州市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前往花都救援。
防暴雨响应一拉响,广州市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即刻奔赴险情。地下车库蹚水排涝、阳光路口化身“人肉路标”疏导交通、橡皮艇冲入迳口村激流转移数十名群众……直至深夜水位回落,满身疲惫的队员仍不敢松懈:“水位降了,警惕不降!”
他们,是街巷里的“定心丸”。
深圳市红星救援队在应急救援一线。
深圳市红星救援队在应急救援一线。
“答应的事,暴雨也不能退缩!”在深圳市黄贝街道,退役军人张维胜坚持冒雨完成社区清理;大鹏办事处红星志愿服务队队员徒手清理堵塞的排水口,淤泥没过手腕;新桥街道十余名退役军人兵分多路,巡查河道、疏通路障,通过微信群织起“信息防护网”,让居民心头有底。
他们,合龙筑成堤坝上的“人链”。
淡水河告急!河水漫过在建工程围堰,向周围居民区漫延。
广州退役军人南沙红棉应急救援队驰援惠州。
广州退役军人南沙红棉应急救援队驰援惠州。
惠州市惠阳区600余名抢险人员、90台机械车辆火速集结。惠阳区人武部民兵应急先锋队队员中有不少人是退役军人,他们与驻惠部队200名官兵星夜驰援。军民在合龙的堤坝上手手相传沙袋,排成长长“人链”,随着最后一车土石填筑,险情终被挡住。
雨歇,守护不息
雨势渐弱,街巷与山岭复归平静,但退役军人忙碌的身影并未停歇。
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志愿者开展救援行动。
沙头角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志愿者开展救援行动。
深圳红星应急救援队值班室的灯依然亮着,72小时全装备备勤进入第二天,对讲机里信息随时更新。广州市红棉老兵飞翔救援队的队员默默整理着浸透泥水的救生衣和橡皮艇,引擎随时准备再次轰鸣。退役军人们,仍在巡查着河道边坡,清理着雨后残留的断枝淤泥……
广州退役军人南沙红棉应急救援队帮助受困群众。
广州退役军人南沙红棉应急救援队帮助受困群众。
“脱下军装,仍是兵。”暴雨应急救援中,他们逆行而上,以凡人之躯,行守护之职。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叶婷婷 王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