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南京南站的十分钟,韶关护士的奔跑与抉择

作者 叶志强;范永敬 2025-08-20 13:14
01:07

(南京南站的十分钟,韶关护士的奔跑与抉择)

8月12日晚,南京南站的白炽灯光漫过密集的候车人群,A21检票口的座椅上,李梦旖正低头整理着女儿的发卡。

李梦旖(第二排中)经常参加义诊活动。

李梦旖(第二排中)经常参加义诊活动。

她是粤北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护士,难得的假期里,带着一对儿女搭乘G7167次列车前往苏州。这趟21:41发车的列车,是当天南京往苏州的最后一班。

21:00刚过,站内广播突然刺破喧嚣:“A4检票口有旅客突发疾病,急需医护人员!”李梦旖的手指猛地攥紧了女儿的衣角。她抬眼望向A4的方向,数百米的距离横亘在南北候车区之间,像一条无形的鸿沟。

口袋里的手机显示,距离检票只剩不到半小时。身边的儿子正摆弄着背包带,女儿仰着脸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上车呀?”

多个念头在她脑海里飞速打转:跑过去,会不会错过最后一班车?万一抢救不顺利,能承担起后果吗?把两个孩子独自留在人潮里,他们会不会害怕?

妈妈去去就回。”她把背包塞给儿子,话音未落,身影已扎进涌动的人潮,向着A4的方向一路狂奔。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被淹没在嘈杂中,她甚至没来得及脱掉那双为旅行准备的鞋子

李梦旖在救人。

李梦旖在救人。

南京南站派出所执勤警务大队大队长刘鹏飞正带着同事往A4检票口赶,警灯在人群中划出微光。几乎同时,客运值班员缪应欣接到对讲机呼叫,一路小跑着赶来。

“远远就看到一个黑色衣服女士跑得很急,”刘鹏飞后来回忆,“她拦着我们说‘我是护士’,语气又急又稳。” 刘鹏飞立即带着她穿过围观人群——此时病人正蜷缩在地,无意识地抽搐,嘴角的血迹在地砖上洇开一小片。

大家往后退退,给点空间。”李梦旖弯腰蹲向病人的瞬间,抬手扯下手上的戒指——不止一枚,叮叮当当地落在地砖上。“她根本没看戒指滚到哪儿,指尖已经搭上病人的手腕。” 缪应欣捡起戒指,用纸巾裹好替她保管,转身就去取她要的血压仪。

刘鹏飞已指挥同事拉起人墙。“先疏散人群,再联系120,同步查身份找家属。”他一边调度,一边留意着李梦旖的动作:她迅速将病人帽子垫在头下,指尖轻翻病人头部清理口腔异物,动作快得像在执行一场熟悉的手术流程。

“能看出她急,但手上的活儿一点不乱,”刘鹏飞说,“那种医护人员的本能,现场一眼就能感觉到。”

别怕,我是护士,放松点。”指尖触到病人手腕时,脉搏跳得又快又急。结合全身震颤的症状,她初步判断:癫痫发作合并低血糖。

时间在她专注的动作中流淌,她量血压,数呼吸。额角的汗珠滴落在病人衣袖上,她没工夫擦。病人急需吸氧,然而氧气袋一时难以送达,李梦旖只得请求车站工作人员协助疏散人群,既保障急救环境的安全,又为患者留出足够空间。

直到病人震颤的幅度渐渐变小,口腔不再渗血,她试着轻声说:“能抬抬手指吗?”病人缓缓伸出一根手指,又根据指示伸出两根、三根。

“好了,交给你们。”她把病人的情况和处理措施快速告知站警,转身再次奔跑。手机里一连串未接来电都是儿子的,广播里正反复催促G7167次列车的乘客检票。

当她气喘吁吁冲到A21时,儿子站在检票口外挥手,女儿扒着闸机往里望。

“还有4分钟。”儿子的声音带着哭腔。她一把将两个孩子搂进怀里,后背的冷汗浸透了衬衫,女儿贴在她背上,小声说:“妈妈,你衣服湿了。”

刷身份证时,她的手还在抖。身后传来一个男声:“不用急,肯定赶得上。刚才太感谢你了,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她回头才发现,一位乘务员正跟着她,手里还拿着打开快速通道的闸机钥匙。

列车进站时,暮色已浓。车厢里的灯光暖黄,儿子趴在她耳边说:“妈妈,刚才有个阿姨陪着我们,说你在救人。”女儿拽着她的衣角,仰起的脸上满是亮晶晶的光:“妈妈,你好厉害,是我们的偶像。

李梦旖望着窗外,突然想起出发前和孩子们说的 “旅行要好好玩”。此时她想,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网红打卡地的照片,“而是某个瞬间,当你选择奔向需要帮助的人时”。

那晚,她在朋友圈里写道:“白大褂成为了盔甲,穿上它,我也是披甲上阵的战士。”发送键按下时,列车正载着三个依偎的身影,驶向苏州的方向。

窗外的灯火连成星河,像极了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

文字: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剪辑:陈锴进 何嘉琪

视频:视频素材由南京南站派出所提供

编辑 杨韬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