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医7年,“青妹”成了全村的闺女

南粤女声 2025-08-12 19:08

在粤东北群山环绕的禾礤村,黄小青逆着雨势,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路灯下,药箱在细雨中泛着微光,她昂着头,嘴里轻哼着《蓝莲花》——那是她每天穿越乡村出诊时的背景音乐。

1978年出生的黄小青,是梅州市平远县长田镇禾礤村卫生站的一名乡村医生。七年前,因公公患癌需要照料,这位曾在柏塘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工作的妇科医生回到了故乡,成为禾礤村的常驻村医,兼职长安村村医。从此,这两个村庄几乎成了她全部的世界。

黄小青上门为村民把脉问诊

黄小青上门为村民把脉问诊

粤东北群山环绕的禾礤村

粤东北群山环绕的禾礤村

禾礤村是长田镇人口最少的村庄,距离最近的三甲医院有32公里。常住人口398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03人。这个比例意味着,黄小青面对的病人,大多是老人。

她个子不高,不到一米六。卫生站干净整洁,八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却要容纳等候区、诊室、药房、理疗室、输液室和配药室,原本就显得局促。更何况,除了禾礤村村民,周边村慕名而来的患者也络绎不绝,小小的卫生站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个瘦小的身影忙忙碌碌,把整个村庄都捂得暖烘烘的。

黄小青询问着老人的病情

黄小青询问着老人的病情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除了诊治感冒发烧、腰腿疼痛,提供理疗和注射营养针,黄小青更像是全村的闺女,老人们亲昵地唤她“青妹”。

蚂蚁叮咬过敏?找青妹。菜地干活扎到刺?找青妹。手机不会下载抖音?找青妹。想听客家山歌?找青妹。想录入电话号码?还是找青妹……“有时感觉自己像个保姆。”黄小青笑着说。

黄小青成为村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4天时间,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遍了所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按照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每年要体检一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还得每三个月随访一次。黄小青几乎每天都要翻看随访表,挨个打电话提醒那些没来的老人。

黄小青记录着老人的身体数据

黄小青记录着老人的身体数据

丁婆婆很久没来电话了,我们跟着黄医生一同前往她家。

黄小青冒雨骑行抵达一户老人家门口

黄小青冒雨骑行抵达一户老人家门口

丁婆婆是一位失能老人,几年前因脑瘫接受手术,术后行走困难。由于疏于照顾,她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只能终日躺在一张一米五宽的木板床上。狭小的房间里,弥漫着体味、花露水和排泄物混杂的气息。

黄小青一走进房间,老人立刻来了精神:“我十分想你了,手机坏了,打不了电话。”量完血压,黄小青看到婆婆两个月没剪的长指甲,拿出随身携带的指甲刀,耐心地帮她修剪,又忙前忙后地替她擦身清理。

黄小青仔细地给老人剪指甲

黄小青仔细地给老人剪指甲

黄小青为老人擦拭身体

黄小青为老人擦拭身体

她第一次见到丁婆婆,是在六年前。那时,老人还能坐起,不舒服就会打电话给她,甚至说很想认她做女儿。黄小青感慨,其实这种情况原本是可以通过锻炼慢慢恢复的,但因为没人带她训练,最终丧失了坐和站的能力。

临走时,黄小青特意向丁婆婆确认,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电话号码。丁婆婆应声答道,熟练地背了出来。她早已成为许多老人的“第一紧急联系人”。

村里人迹稀少,但总能看到老人:独自蹒跚在路上的,坐在门口眺望远山的,或是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的……黄小青说,很多老人来看病时,会讲自己的故事——从年轻到年老,从恋爱到结婚、生小孩,甚至跟谁相好、谈过几个对象,都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

她打趣道,如果有时间,真想把这些故事写成一本小说,因为实在太精彩了。在她看来,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老人不倾诉,很容易抑郁。

禾礤村的一位村民收割着番薯叶

禾礤村的一位村民收割着番薯叶

村民在禾礤村内闲逛

村民在禾礤村内闲逛

在乡村行医,经常要陪伴那些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病人。黄小青说,这七年来,村里几乎每年都会有两位以上老人离世。“很多老人不甘死去,哪怕只是躺着活,也不想死。我想救他们,虽然无法延寿,那就竭尽所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多活一天算一天。”

村里的老人们,有时对健康并不那么重视。被野猫挠伤、老鼠咬伤,不少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没有“要不要打针”的意识。一旦得知这种情况,黄小青就会骑着电动车赶到他们家,亲自背着老人上车,“硬”载去打完针才肯放心。

问诊结束,老人依然对黄小青依依不舍

问诊结束,老人依然对黄小青依依不舍

黄小青搀扶着老人,两人有说有笑

黄小青搀扶着老人,两人有说有笑

“当村医确实辛苦,但能帮到他们,我觉得挺快乐。”黄小青说,村民常常当面说“十分感谢”,有时会感动到骑电动车回家时心里都在笑。但想到这些老人可能哪天就突然不在了,又觉得无能为力。

“他们突然走了,我也会伤心。”她说,有一位胰腺癌晚期的病人,刚给他打了一个星期的营养针,人就走了。在禾礤村,老人去世会敲锣打鼓送行。那天,黄小青听到锣鼓声,心里突然凉凉的。

老人在卫生站内排队看诊

老人在卫生站内排队看诊

“很多病人都对我很好,把我当闺女。有人把自家都舍不得吃的东西硬塞给我,种的番薯送给我,种的花生送给我,种的玉米送给我……突然得知他走了,到现在想起来还是难过。”说到这里,黄小青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觉得没能把他救活,像没有尽到孝心一样。我感觉把他当成父母一样在对待。”

如果有机会时光倒流的话,会怎么做?黄小青回答:“我想跟他说,要注意身体,有病要从小病看起,不要太逞强了。”

老人给黄小青带来了一个南瓜

老人给黄小青带来了一个南瓜

黄小青乘车抵达老人家中

黄小青乘车抵达老人家中

生活中的黄小青是个蛮浪漫的人。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起床闹钟:5时20分,寓意“520(我爱你)”。她说,自己每天5时20分醒来,开始看书、学习。以前,她是有着二十多年临床经验的妇科医生,工作驾轻就熟,基本上在自己舒适圈内。但村医得是全科医生,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前一段时间,她刚从县人民医院培训回来,现在卫生站的门上还贴着她当时给村民留下的告示:有事请拨打电话。

“村医和大医院医生最大的不同,是和患者的边界感。在大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有病就按科挂号、开方拿药;但村医时刻在线,工作和生活早已融为了一体。”黄小青每天吃完早饭就去卫生站,为老人们先把热水烧好。7时30分准时打开卫生站的大门,等待患者们的到来。

8时左右,理疗床上躺着两三位老人,大厅里几乎坐满了等候的身影。有外村的患者慕名而来,觉得她这里实惠,看诊效果好;有人提着家里种的南瓜,有人只是纯粹来聊聊天。“我自己种的菜带过来,青妹就不用辛苦去买菜了。”一位从十几公里外走路来的阿婆说。这是一种独特的医患关系,也是一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回馈。

村民们在卫生站内闲聊

村民们在卫生站内闲聊

夜幕降临,村庄归于宁静。黄小青也准备回家。她骑上电动车,穿行在蜿蜒的山道上,车灯划破夜色。她轻轻哼唱着《蓝莲花》,像是在与这座山、这个村庄、这份命运低语: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黄小青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山道间

黄小青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山道间

在山的那边,城市灯火通明。在山的这边,她是很多老人心,那束不灭的光。

来源:羊城晚报、健康广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