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大:代表联络站助力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广东人大发布 2025-08-05 12:26

在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区,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省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为助力解决园区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认证和规避高额碳关税、降低用地成本等问题出谋划策;阳东区五金刀剪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代表们围绕品牌建设建言献策……在阳江,这样建在产业上的代表联络站还有很多。

5月28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今年首个重大事项决定,要求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省人大有关部署,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把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建强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有机结合,以“小站点撬动大产业”。

今年以来,阳江市收集群众和企业关心的各类意见建议1900多件,清单式推动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00多个,形成助力产业发展方面的代表建议700多件。

站点扎根园区一线,网格聚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产业园区作为实体经济的承载主体,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如何聚焦产业发展主阵地,充分发挥好人大制度优势和职能作用?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阳江市阳东区五金刀剪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等16个人大代表产业联络站,并依托全市44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广泛组织全市4643名代表,开展“深调研、办实事、强监督、助发展”系列活动,形成代表联系群众和企业阵地建设网格化体系,将人大代表履职触角延伸至工业园一线、企业发展一线,及时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清单,并跟踪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助推产业发展。

“园区要发展壮大,就要实现绿能供应认证,提高园区内向外型企业制造业绿电消费占比。”在“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调研中,广东省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组第16组成员和园区企业代表们在联络站探讨发展需求。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商品碳成本上,提出了通过使用大比例新能源电力、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电力标记技术等减碳降碳路径开展建设的建议,进一步减少碳关税政策的冲击。如今,选取条件成熟的园区开展绿电直供、绿电认证等试点示范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中。

据统计,今年以来,阳江市三级人大联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收集群众和企业关心的各类意见建议1900多件,清单式推动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00多个,形成助力产业发展方面的代表建议700多件。

代表“把脉开方”,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盛夏时节,在程村镇新光村,伴随着小型旋耕机的轰鸣声,全国人大代表卢海衬在“香蜜9号”百香果种植基地里来回穿梭。耕作之间,一只只金黄色的百香果从苗上摘下,这是村民的“致富果”。

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卢海衬创办了阳西县丰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复种了3000多亩撂荒地,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户种植甘薯和水稻,累计带动农户增收2400多万元。

随着阳江市阳西县现代农业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高标准建设与运行,如何更多更好地惠及村民成为了她的心头事。

扎根乡村多年,卢海衬意识到,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劳动力短缺问题。“青壮年多数外出谋生,村子里留守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如果能动员留守妇女,发挥巾帼力量,势必能激发起强大的内生动力。”为此,她计划在合作社建设一个“阳西味道”农产品展销平台,带领乡亲们吃上“旅游饭”。“要为妇女提供专业培训,完善保障机制,为乡村妇女赋能。”卢海衬笑着说,“人大代表在前面带动,群众在后面推一把,大家就能拧成一股绳。”

今年6月,卢海衬还将百香果、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带到2025广东阳西名特优农副产品(北京新发地)推介会现场,让外地游客了解、品尝阳西味道,擦亮了多年来打造的“海边红”特色农业品牌,为富民兴农闯出新路子。

像卢海衬这样的身影,阳江还有许多。阳春市永宁镇人大代表黄俊积极牵线搭桥,发动外出乡贤企业家回乡创业,投资1000多万元种下10000亩坚果林;驻站代表李亚荣与华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研发“海珠子1号”优质杂交蚝苗,通过“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免费向群众提供种苗,带动当地上万人捧起“水产饭碗”,让程村的“蚝”产业成为响当当的致富招牌。

“站”在产业链上,小站点撬动产业发展大能量

紫萝山脚下,新州镇的荔枝园里,身着“仙进奉”文创衫的果农穿梭林间,直播镜头里果实垂坠枝头,游客现场采摘品尝赞不绝口。为了打响“荔枝突围战”,新州镇将人大代表联络站直接建在产业链上,对准新洲荔枝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环节精准发力。在3.5万亩荔枝在尚未成熟情况下,主动联系海关、提前对接国外客商,吸引众多外国客商订购,助力果农将200多万公斤荔枝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鲜活案例不止于此。闸坡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借助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重要力量,助推每年孵化繁育5亿尾鱼虾贝苗的“渔乡子”公司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辐射5000多人就业;八甲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推动阳春市大松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申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证,助力农户养殖的水晶鲷鱼售至港澳台地区;城东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推动随垌村小市场建设,惠及商户300多家。

阳江市人大代表产业联络站模式,依托产业属性优势深耕细作,通过认真梳理企业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和代表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成功探索出“小站点撬动大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这一模式让人大代表联络站真正实现“用起来、动起来、联起来、活起来”,成为助力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的生动实践样本。

南方+见习记者 吴静涵 记者 姚瑶

通讯员 潘威志 何世明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