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云浮的夜里,总能撞见不一样的热闹——从“艺起乡见‘百千万’”的文艺展演、文明(青年)夜校的技能课堂,到点燃激情的“村BA”赛事、满是诗意的乡村音乐会,再到充满烟火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这座城市将文化赋能、经济激活与民生温度融入夜晚。
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既添彩了市民夜生活,又为乡村振兴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鲜活动能,绘就出一幅“夜有景、人有乐、乡有韵”的生动图景。
艺起乡见“百千万”:
文艺搭台,经济跟着唱好戏
7月的一个傍晚,郁南县南江口镇被晚霞轻裹,西江波光粼粼,如铺开的油画。江滨广场舞台灯骤然亮起,云禾童声合唱团一曲《彩云追月》悠扬响起,2025年云浮“艺起乡见‘百千万’”文艺演出就此启幕。
一场汇聚文艺力量的盛宴,就此为当地乡亲精彩呈现。
这曲惊艳的背后,藏着“乡村艺先生”的身影。今年以来,云浮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推动专业文艺志愿者下沉,化身“乡村艺先生”,把文艺种子播撒进全市973个村(社区)。
艺先生们扎在田间地头,挖资源、育团队,还为农产品“代言”——就像陈思老师的团队,提前一个月深入乡村,把茶山、果园融进水舞编排,用舞姿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美好。
晚风拂过西江,街灯渐次亮起,公益电影在江畔开播,乡亲们围坐观看,光影里满是温馨。
而罗定人民广场上,村K村舞大赛正热闹:选手们创新演绎传统歌舞,又注入时代气息,台下欢呼与掌声此起彼伏。自开赛以来,640多名文艺爱好者踊跃参与,赛事还穿插罗定特产推介,企业代表热情讲解,让观众在赏艺之余读懂本土风物。这种“文艺+特产”模式,既给基层爱好者搭了台,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文化动能。
如今,“艺起乡见‘百千万’”已延伸出采风、展演、公益电影、农家书屋阅读、惠民戏曲、文明实践集市等多种形式,累计开展超8600场次。这些活动如纽带,架起城乡文化桥梁,让优质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乡村每一处角落。
青年扎堆夜校:
扎染、摄影、书法……夜晚充电超解压!
在云浮,文明(青年)夜校是青年汲取养分的好去处。
新兴县新城镇城北社区的“育人育美扎染生花”课上,老师一边讲解染料调配、布料折叠与扎染技法,一边演示操作:“对角折、卷折都能出花样,用绳、皮筋夹住布料,就能染出独一份的纹理。”青年们围坐创作,交流创意,布料浸染间,非遗魅力悄然入心,收获的不只是作品,更是文化感悟。
新兴之外,云浮其他县区夜校的课程同样鲜活:摄影课上,老师带学员穿梭于夜间街巷,从参数设置到构图技巧,教大家用光影定格城市夜韵;书法课上,墨香萦绕,青年们提笔临摹,在横竖撇捺间修身养性。这些课程既传技能,更丰富精神,为青年成长“架梯铺路”。
目前,云浮已建成文明(青年)夜校78所,其中省级试点5所。今年以来,各级夜校开展课程542期次,覆盖青少年约1.65万人次,获省、市媒体报道30余次,如点点繁星,照亮青年成长路。
“村BA”:
球场燃到爆,美食街香味追着人跑
这个暑假,云安区都杨镇文体公园的“村BA”,成了乡村夜晚的“流量担当”。7月15日晚,机器人舞蹈、英歌舞、醒狮暖场后,第三届“村BA”篮球赛拉开帷幕。
球场上,球员全力奔跑、拼抢,球鞋擦过地板的锐响、篮球撞击篮筐的闷声交织;观众席上,欢呼与呐喊“掀翻”夜空。
场外美食街同样热闹:几十顶蓝色雨棚下,摊主吆喝声、柠檬茶敲打声、铁板鱿鱼滋滋声此起彼伏,奏响“烟火三重奏”。
“比赛打到几点,我们就摆到几点,每晚能赚几百元!”卖章鱼小丸子的吴女士笑着说。何先生也特意返乡,支起雪糕车,生意红火。
美食街就近设场,家长带孩子边吃边看,林女士赞道:“干净安全,一家人都开心!”终场哨响后,村民们仍意犹未尽,转去夜市分享精彩。
“村BA”坚持“农民唱主角”,点燃了新生代对篮球的热爱,成了云浮探索“运动+旅游”“文化+旅游”模式的优秀代表:现场设“后备厢夜经济”集市、农产品展销暨电商直播,聚人气也促增收。这份浓浓的“乡味”,让乡村体育成了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助推器”。
乡村音乐会:
山野间开唱,晚风都跟着哼金曲
云浮的夜,可激情澎湃,也可诗意浪漫。
郁南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草坪上,夜幕降临时,本土乐队唱起粤语金曲,熟悉旋律勾得全场大合唱。晚风裹着草木与黄皮的清香,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大人们闲坐聊天。
人潮涌动中,明黄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招牌亮着灯,空调、饮水机、书籍一应俱全,成了游客歇脚的温馨角落。
云城区安塘街道下白村,傍晚骤雨过后,“艺起乡见”乡村音乐会准时启幕——以天地为幕、星空为衬,本地音乐人免费演出,用歌声唤醒乡愁。
音乐会分“经典粤语金曲”“青春与情怀”“本土乡村风采”三大主题,雅俗共赏。临近尾声,雨又落下,村民的热情仍未散去,反而撑起伞、打开手机手电筒挥舞,全场齐唱“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咖啡屋主理人道过晚安,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不舍离去,村庄才渐渐回归宁静。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书法、合唱、粤剧……街坊夜生活超有料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联系群众的精神文化阵地,如何让这片空间真正成为大家愿意来、喜欢待的地方?
罗定给出了答案——创新社会化运营,引入多彩活动与特色项目,时间网格化安排,覆盖全年龄段需求。公益文化如活水,褪去“行政味”,添了烟火气,成了街坊“想得起、走得进、留得住”的角落。
罗定市政广场上,市民散步时总能听见文明实践中心传来的歌声:每周二晚,书法绘画教室翰墨飘香,爱好者挥毫泼墨;周三晚,合唱团从发声练习到完整演唱,歌声里满是快乐;周四白天,舞蹈教室活力满满,学员跟着节奏起舞;周五晚,粤剧课堂传来稚嫩唱腔,孩子们学甩水袖、吊嗓子,还能用粤语讲解粤剧行头,让传统艺术成了“新潮流”。
郁南县连滩镇文明实践所联合妇联打造的“云禾粤趣童声合唱团”,也为粤语文化注入新活力——“童声咏粤”音乐会上,孩子们用清澈嗓音演绎《世界真细小》《氹氹转》,童谣里满是传承的温度。
从文艺展演到青年夜校,从“村BA”到乡村音乐会,云浮用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也让文化的暖意、发展的活力,悄悄融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夜晚,鲜活又热闹。
文/设计: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云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