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将迎夏收,潮南仙城镇种粮大户抓农时忙农事

作者 张伟炜 2025-05-27 18:59

眼下正值夏天,潮南区仙城镇再生稻即将迎来头季成熟期,种粮大户周昭雄不时到田间观察水稻长势,为接下来的夏收做足准备。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能再生的水稻”,是利用收割后稻茬继续发苗长穗,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条件下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再收一季。

仙城镇位于潮南区西部、大南山北麓,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空气优良,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

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的周昭雄是广东省乡土专家,今年53岁,在田间地头干了20余年。2024年,有感于再生稻“一种两收、产量高、成本低”的特点,周昭雄在农技专家指导下第一次试种了100亩再生稻。

“去年第一季水稻亩产能有900斤,与单季稻基本持平。但到第二季才收了400斤。”周昭雄回忆说,虽然亩产仅400斤,好在节省了第二季的种子成本,两季综合收益仍显著高于传统单季稻。

头季是否减产跟株距、肥水管理、每亩的基本苗等有很大关系。为此,今年初,周昭雄通过农技专家的指导,从浸种、催芽到田间管理,都做足“提前量”,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他还计划通过优化品种选择、完善水肥管理、打造病虫害防控体系,将种植规模扩展至500亩。

“种再生稻之后,田块的利用可以再延长两个月。距离今年再生稻第一季收获还有20天,预计今年第一季亩产能950斤,第二季亩产能700斤,会有个好的收成。”周昭雄表示。

事实上,第一季还未收,周昭雄的心思已经放到第二季上了,他也为此同步做着准备,丝毫不敢怠慢。在他看来,比起其他种植模式,再生稻第二季只需要施点肥,不用打药也不用移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收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从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到盘活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再到试种再生稻,周昭雄都参与其中。然而,每年的农田集中灌溉期,当地经常出现缺水的情况,令诸多农户焦虑不已。他期盼相关职能部门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业生产用水,为土壤保墒和作物播栽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