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谁是大赢家?

广东科技头条 2025-11-20 18:53

近日,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今年的奖项分布有何特点,谁是“大赢家”?南方+记者独家分析——

谁是大赢家?

南方+记者盘点了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按照主要完成单位以及主要完成人的单位计算,合并大学与附属医院后,今年获一等奖最多的仍是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共摘得7项一等奖,其中,以马建华等为主要完成人的“非理想采样下诊断级CT高分辨成像理论与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黎庆初等为主要完成人的“脊柱内镜系统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张惠杰、邵龙泉3位专家,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汝福、刘再毅2位专家牵头的项目,分别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紧随其后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含中山三院、中山六院及中山眼科中心),分别获得6项一等奖。广东工业大学和深圳大学各获得4项一等奖。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活跃是广东的特色长板,今年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来自企业的项目数继续保持高位。在三大奖的特等奖及一等奖共52个项目中,由企业牵头的多达10个;科技进步奖的2个特等奖项目均由企业摘得。

去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打通了珠江口的关键一横,将两小时通行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内。关于这条隧道建设的“超宽深埋钢壳混凝土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前期扎实的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是为了保证海底隧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玉刚介绍,经过系列创新探索,海底隧道的使用寿命长达100年。建设团队在结构上创新采用“三明治”的设计,即内外双钢板做成隔舱,内部填充混凝土,加强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

哪些项目极具“含金量”?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的高科技,已经落地转化为千行百业中的生产力。

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高性能智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只谈一个细节就能读懂其中的先进性:比亚迪为混动系统开发了专用发动机,把压缩比拉到16:1,热效率做到46.06%,优于国外头部企业的41%。整车架构创新后,全车的效率也明显提升,低温工况下每100公里能比国外车省出0.97升油。

一系列核心技术经院士专家鉴定:“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节能效果突出,双模智能(DM-i)混合动力技术国际领先,实现了我国插电混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国外混动技术垄断38年的专利墙,最终由比亚迪打破。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23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参与制定国标13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比亚迪通过研发杀出一条血路。现在,全球每卖三辆插混车,就有一辆是搭载DM技术。

更多的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一线接受检验,结出硕果——

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主要完成单位、菠萝研究室研究员张秀梅为主要完成人的“菠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推广奖。

该项目围绕菠萝产业升级需求,历经15年协同攻关,在种质资源创新、高效育苗、花果精准调控、采后病害防控及推广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突破,让广东、海南的“菠萝的海”越做越大,量价齐升。

近年来,项目团队成功推动“金钻凤梨”等优良新品种在广东、云南等地推广71.37万亩,新增销售额57.32亿元、利润24.87亿元,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获奖者说

“我们期待以大科学装置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有效、密切、深入的科技合作。”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

“做科研,就像是小朋友一路走一路看,哪个地方漂亮,就在哪个地方玩耍,把碰到的问题搞清楚。”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

“我们希望能面向更多县域农村,让公益行动的队伍走入更多家庭,也让更多来自基层的眼病患者能得到及时的筛查与治疗。”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白内障防治智能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主要完成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

“基础研究没有捷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沉下心、盯住问题,长期、稳定地坚持下去。”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王猛

南方+记者 钟哲 吴雅楠

编辑 胡冰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