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后的第一天,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地下隧道专业的陈磊等4名毕业生,来到离地面十几米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A4标段开始了隧洞监测员岗位实习工作。在短短的40多天里,他们用脚步丈量了126公里隧洞,用双手采集1200组数据,在平凡岗位上触摸到了国家水网建设的脉搏,也读懂了“水利人”这三个字的重量。
高温下的坚守:读懂“责任”的温度
初到一线施工现场时,陈磊曾对“艰苦”有过想象,但真正置身其中,才明白这份工作的不易。每天清晨,陈磊和同事们背着近10斤重的全站仪、精密水准仪走进隧洞,潮湿的空气很快让衣服黏在身上,安全帽下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最艰难的是午后巡查,隧洞外地表温度突破40℃,洞内通风不畅,连续监测点位后,经常会感到头晕目眩,要休息一会才能缓过来。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也给远离城市的年轻人带来选择的困惑。
直到有一次和当地村民聊天,一位老人说:“等这水来了,地里的作物就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陈磊这些毕业生心里扎了根——“我手中的监测仪器,连接的是千万人的期盼”,他们也顿然感悟到:责任不是口号,是高温下不缺席的坚守,是一份再累也不敷衍的执着。
数据里的较真:坚守“安全”的执着
监测工作最考验耐心,也最能体现专业价值。陈磊的日常工作,就是采集数据、分析图谱、比对参数,看似重复,却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一次分析应变数据时,陈磊发现某点位光谱波动超过0.15%的安全阈值——这个数字很小,稍不注意就会忽略。但他深知“监测无小事,数据即生命”,立刻重新复核,并调取近一周的历史数据对比,顶着高温跑到现场重新监测。当确认是裂缝风险后,第一时间上报项目组,当天项目组连夜制定加固方案,加班施工排除隐患。第二天组长拍着陈磊的肩膀说:“你这0.15%的较真,避免了可能的渗漏事故,监测日志上的每一组数据,都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安全承诺。”
一线中的成长:传承“水利人”的精神
在工地的日子里,陈磊他们遇到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前辈,也慢慢理解了“水利人精神”的内涵。有位老监测员语重心长地对刚到一线的毕业生说:“我在水利一线干了30年,参与过4个重大水网工程,我们这一行干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扛得起责任。”
这些话深深触动了陈磊。以前听老师们说“水利人要扎根一线”,今天他们终于站到这个舞台上,像前辈们一样,把心放在工程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监测员这个平凡的岗位,做一名有责任、有专业、有担当的水网隧洞监测员。
【供稿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育蒙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李芳宇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