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期间,英歌舞火爆全球,一夜之间人人皆知,观众被这种视觉效果强烈、舞蹈动作豪放的表演方式所深深吸引。而早在1996年,潮阳就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因英歌如此备受关注,成为非遗在现代社会发展传承中最耀眼的代表性项目,其历史起源、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发展现状等等,需要研究者从理论与学术上做出清晰梳理。历经近两年的田野调查、研究与编撰,《中国潮阳英歌》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首部从文化人类学、中国舞蹈史及潮阳人文历史角度系统研究英歌的学术著作。
《中国潮阳英歌》。
《中国潮阳英歌》。
《中国潮阳英歌》由郭小东教授担任主编,黄国钦、陆基民、蔡妙芳、周建江、林继昌等多位作家撰稿,摄影家陈中担任视觉总监,河夫等画家精心创作插图。本书与今年7月出版的《英歌36》一道,为英歌研究提供了立体的样本,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英歌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
《英歌36》。
《英歌36》。
源自中原的文化融合
每当四时八节,地处粤东的潮汕大地就处处可见英歌舞动。这种锣鼓喧天,槌声震耳,英姿炫目,气势磅礴,场面恢宏的群体舞,营造出极致的情绪与氛围,现场人潮涌动,欢乐如潮。在英歌的表演体系中,既有阳刚的男性舞,也有刚柔并济的女性蹈,参与者既有青壮年亦有健老少儿,可谓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民间文艺活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的学术价值在《中国潮阳英歌》一书中首次得到系统性的阐释。郭小东领衔的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英歌舞的“三十六式”动作程式与宋代武舞《破阵乐》存在谱系关联,印证了其“中原—闽南—潮汕”的传播路径。文化学者江冰认为:“英歌脸谱中的雷神图腾与傩戏面具的同构性,揭示了华夏巫傩文化的活态遗存,这一发现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对话提供了实物佐证。”
英歌舞蜚声海内外。
英歌舞蜚声海内外。
英歌起潮阳。郭小东教授告诉记者,英歌兴于宋元之际,大盛于南明时期,以潮阳为中心,而流行于整个潮汕大地。在考察英歌的历史源流过程中,《中国潮阳英歌》的编撰团队遍寻各种史料,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英歌源自潮阳;二是英歌源于上古,而非出自《水浒传》;三是英歌的水浒故事,最初来自《大宋宣和遗事》之话本、杂剧,后来又从小说《水浒传》中挖掘素材,进行了更多的补充。“英歌是在潮汕民间风靡的舞戏:行祭祀大典,炫庙会社火,集游神赛事之大果,是中国仅有的长篇男性英雄舞蹈史诗。”
《中国潮阳英歌》一书深入挖掘英歌的动作、阵势、脸谱等元素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精神风貌,清晰梳理其从中原文化火种到潮汕特色非遗的演变脉络。
据考证,潮阳英歌迄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源于古傩舞,唐宋时期已具雏形,明代大为盛行,并以潮阳为中心向外传播演变,融入劲拳矫腿元素后,逐渐形成慢板、中板、快板三大流派,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场面恢宏、套路多样、槌枝精巧,被学者誉为“中国民间舞蹈之根”。
郭小东表示,从舞蹈史的分类来看,英歌舞是文化融合的一个很生动的样本,因为英歌舞的演化轨迹,事实上折射出三种文明类型的碰撞与融合:海陆文明的交融,这是因为潮汕地区所特有的“耕三渔七”的地理特点,在英歌中表现出陆地战阵的严谨,又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狂放;既有源自文学样本水浒叙事的“忠节大义”观念,又有民间游神驱傩的巫性;既有畲族招兵节踏步,又有客家船灯舞的韵律。
郭小东。
郭小东。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千年传承的傩舞变体,近年来,通过国际巡演与新媒体传播实现全球“出圈”。2024年伦敦新春庆典上,普宁英歌队以《水浒传》英雄人物为原型的表演吸引70万观众,被外媒称为“东方战舞”;2025年德国法兰克福春节庙会中,潮阳女子英歌队首次在海外亮相,其刚柔并济的槌法引发当地观众“入戏”跟跳;2025年中非论坛上,潮阳英歌队的表演被外交学者解读为“用肢体语言完成跨文明对话”,其槌鼓节奏与非洲战舞形成奇妙的共鸣。
在国内,河南卫视《经世·国学》以英歌舞为原型创作《舞祭中原》,运用XR技术还原古傩祭场景,获“金鹰奖”最佳文化节目。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原作协主席蒋述卓说:“英歌的‘出圈’,本质是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其武术融合的刚健美学,契合了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
英歌舞画作。
英歌舞画作。
潮阳英歌的当代复兴证明,传统文化若要在全球化时代存活,必须兼具“根性”与“活性”。《中国潮阳英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学术空白,更在于为同类非遗的现代发展提供“英歌样本”:以严谨研究筑牢文化根基,用创造性转化激活传播动能。
《中国潮阳英歌》的出版,填补了潮阳英歌系统性学术研究的空白,为英歌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未来发展培植了深厚沃土。
英歌舞画作。
英歌舞画作。
记者了解到,中国潮阳英歌博物馆已经正式开张,潮阳的英歌小镇也已正式对外开放。多元的方式激活了非遗潮阳英歌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将书写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中国潮阳英歌》一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绘制出当今潮阳英歌的谱系。记者了解到,英歌在潮阳区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全区现有170多支英歌队伍,遍布13个镇(街道)。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英歌的传承工作,不仅成立潮阳英歌艺术研究中心,还会定期举办英歌大讲堂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邀请英歌舞常态表演、英歌路演以及春节嘉年华等活动。同时大力推动英歌进校园,目前已有3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推广英歌舞,培育后备人才,并开设英歌舞海外学员培训班,扩大传承范围。此外,潮阳英歌还进京献舞,并先后赴德国、法国、阿联酋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潮阳英歌,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出圈、出海。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刘炜茗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