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念叨的府城,回来了!”丨感恩奋进 一线观潮①

作者 董志豪 2025-10-10 17:39

【编者按】

五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它足以让行动抵达远方,让梦想照进现实。

五年来,潮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变化”的故事。变化的,是跃动的数据、是拔节的高楼、是延伸的道路、是更迭的风景;不变的,是感恩的信念、是坚定的信心、是奋进的步伐、是文脉的赓续。这些“变”与“不变”所带来的愈加繁荣美丽的潮州,就是每一个“我”与“我们”共同书写的答案。

即日起,南方+潮州频道推出“感恩奋进 一线观潮”特别报道,走进基层、走近群众,以蹲点形式、百姓视角看“变”与“不变”、观潮州发展。敬请关注!

02:31

“爷爷念叨的府城,回来了!”

10月9日下午,阳光斜斜洒在潮州古城北段,城隍民俗文化馆对面的民宿楼顶,居民赵荣锐踩楼梯上来,手机镜头稳稳对准文化馆,按下录制键。“‘府城隍’‘县城隍’修得差不多了,工人正在扫尾。”他的声音带着几分兴奋,镜头里,文化馆的轮廓十分清晰。

赵荣锐在记录城隍民俗文化馆建设进程。董志豪 摄

赵荣锐在记录城隍民俗文化馆建设进程。董志豪 摄

站在楼顶望去,文化馆内外不乏忙碌的身影。赵荣锐找了把椅子坐下,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一段段视频随之展开。从动工到现在,他拍了20多个照片和视频,重要节点基本都没落下。他指着屏幕里的片段,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府城隍’和‘县城隍’的故事,现在亲眼看着城隍民俗文化馆重现,心里又期待又高兴。”

工人在细细打磨"县城隍"屋顶下方木雕构件。董志豪 摄

工人在细细打磨"县城隍"屋顶下方木雕构件。董志豪 摄

"县城隍"屋顶尽显潮州木雕元素。董志豪 摄

"县城隍"屋顶尽显潮州木雕元素。董志豪 摄

在城隍民俗文化馆,现场施工负责人卢宏树正绕着屋架慢慢检查,时不时伸出手掌,轻轻摩挲墙壁和木架。“‘府城隍’按明式大木构架设计,建筑面积1401平方米,现在整体屋架刚完成。”他说着,抬手指向旁边的“县城隍”,“两座建筑都是潮州传统古建风格,按‘同高度、同地址、同平面、同坐向’来建。‘县城隍’已经进入室内装饰阶段,里面的嵌瓷、木雕等,都是传承人亲手设计和制作的。”

城隍民俗文化馆。曾建东 刘梓薇 摄

城隍民俗文化馆。曾建东 刘梓薇 摄

跟着卢宏树走进“县城隍”内部,脚手架上的工人站在上面,手里握着打磨器械,对着屋顶下方的木雕构件细细打磨。“照着以前的样子,把城隍民俗文化馆还原出来。”卢宏树说,“按传统工艺复建,也是想把潮州文脉好好延续下去,让在外的潮人回来时,能找到家乡的感觉。”

潮州正建设潮州府署文化景观区和世界潮人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刘梓薇 摄

潮州正建设潮州府署文化景观区和世界潮人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刘梓薇 摄

离城隍民俗文化馆不远处,就是镇海楼。2021年5月,潮州在原址依据原貌复建镇海楼,并于2022年年底复建完工。在完成镇海楼主体复建后,潮州启动由海内外潮籍乡亲累计捐赠约6000万元支持的续建工程,计划建设潮州府署文化景观区和世界潮人历史文化展示中心。

这样的修复场景在古城并不少见。面对“实属难得,弥足珍贵”的潮州古城,潮州致力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让139处文物点和1000多处古民居重焕光彩。当前,潮州正推动“潮州古城”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的也是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潮州在原址依据原貌复建镇海楼。刘梓薇 摄

潮州在原址依据原貌复建镇海楼。刘梓薇 摄

除了政府推动,不少社会力量也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古建老宅改成民宿、茶馆,成了游客感受烟火气的去处。家伙巷23号的王宅就是其中之一,这处清代老宅如今是间咖啡空间。

走进王宅,屋顶瓦片和屋檐横梁上的斑驳痕迹扑面而来,修缮时保留的旧痕与新补部分交融,不细看难分清。木质门框虽有磨损,纹路仍清晰可辨。

家伙巷23号的清代老宅王宅被修复改造成咖啡空间。董志豪 摄

家伙巷23号的清代老宅王宅被修复改造成咖啡空间。董志豪 摄

咖啡店主理人陈冰说,2024年租下这处老宅后,她们就抱着“修旧如旧”的想法,花了7个月时间进行修复改造,能保留的老物件,都尽量留了下来。她指着中庭处的门板说:“这门都是原来的,改造时先卸下来,等泥工把硬装做好,再找木工师傅一块块拼接回去。门槛也是修复的,特意把风化的痕迹留着。当时好多师傅不理解,说‘旧的不好看,换个新的多省事’,但我们就想让来这儿的人,能摸到百多年前的感觉,而不是那种上了金漆、亮闪闪的样子。”

如今的潮州古城核心区里,还住着5.8万名原住居民。老人们在骑楼下喝工夫茶聊天,游客在改造后的古宅里感受潮州韵味,新与旧、老与少在这里交融,让这座古城既有历史的温度,又有生活的活力。

潮州正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图为南门十巷部分巷。苏仕日 摄

潮州正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图为南门十巷部分巷。苏仕日 摄

夜幕降临,两座城隍民俗文化馆和不远处的镇海楼相继亮灯。“爷爷念叨的府城呀,回来了!”看着古城,赵荣锐很欣慰。

城隍民俗文化馆已基本完成。曾建东 刘梓薇 摄

城隍民俗文化馆已基本完成。曾建东 刘梓薇 摄

策划:苏仕日

统筹:杨可

文字:董志豪

视频拍摄:董志豪 刘梓薇

视频剪辑:黄品


编辑 余丹萍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