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一体化”与“高质量”双轮驱动持续推进,正不断将宏伟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与此同时,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战略指引。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这一精神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
中交城投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杭州湾大力践行“政府与企业深度合作,企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理念,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价值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产业导入、资产运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有力服务国家战略落地。
浙江金华项目湖海塘提升工程
浙江金华项目湖海塘提升工程
深耕杭州湾的战略画卷
杭州湾地处长三角南翼核心地带,位于钱塘江入海口,是中国唯一的河口型海湾。其北岸连接长江三角洲南缘,南岸延展至宁绍平原,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广阔腹地,具备突出的湾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支撑能力。当前,杭州湾在以上海、杭州、宁波三大中心城市为引擎的带动下,已基本形成以多中心为特征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门户枢纽和增长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要求与杭州湾的天然区位优势形成战略共振。中交城投的布局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从2017年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启动,到2025年良渚建筑业总部项目开工,形成了覆盖宁波、杭州、温州、金华、绍兴等多城市的战略网络。
浙江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项目
浙江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项目
这种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有机设计。2017年3月,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正式启动,成为中交城投进军杭州湾的起点;2019年进驻杭州富春湾新城,开启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实践;2021年相继落子温州浙南科技城、金华中央创新城(南区)与绍兴柯桥;2022年切入杭州临平城市更新;今年3月,由中交城投投资建设的良渚建筑业总部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杭州余杭区良渚新城“元城智谷”综合开发项目的第一个新建子项工程,至此,中交城投在长三角南翼构筑起深度参与城市发展的坚实支点。
从业务形态的演进来看,中交城投的角色已从承接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建设参与者”逐步升级为深度介入规划设计、产业导入、运营服务的“城市合伙人”,这种转变与中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的趋势同频共振,也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高度契合。
前瞻性回应“七个重点任务”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七大重点任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行动指南。中交城投在杭州湾的项目实践,可以说是对七大任务的前瞻性回应,既推动了区域产业迭代升级,也彰显了国资央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核心功能。
比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中交城投在杭州湾的布局中,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搭建平台、导入资源、完善生态,推动区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在杭州富春湾新城,中交城投引入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等高端科创平台,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体系,推动传统工业基地向科创高地转型。2021年启动的金华中央创新城(南区),探索“小步快跑”的精细开发模式,在7.2平方公里内平衡“生产、生态、生活”:金创绿谷12栋科创塔楼打造“浙中智核”,吸引高新技术企业28家,土地价值提升180%,“科创中心·智慧西岸”入选省级共富试点。此外,今年3月,由中交城投投资建设的良渚建筑业总部项目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作为良渚新城“元城智谷”综合开发项目第一个新建子项工程,标志着这一规划面积1.74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标杆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项目立足杭州余杭区雄厚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建成后将强化区域建筑产业集群,推动建筑产业发展与数字文化和创新产业协同,成为余杭区产业和人才新高地。这一系列的实践均证明,“产城共生”比规模扩张更具生命力,也印证了国资央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也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中交城投的项目始终贯穿生态优先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开发全流程。比如,杭州富春湾新城通过修复江岸湿地,构建生态廊道,让曾经的工业岸线变身城市“绿肺”。金华中央创新城(南区)的湖海塘公园获评省级海绵城市样板,通过“15分钟生活圈+教育圈”设计,平衡生产、生态、生活空间,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温州浙南科技城北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温州浙南科技城北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而在“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实践方面,中交城投在项目开发中,始终将安全作为底线要求,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温州浙南科技城的海塘安澜工程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项目不仅将防洪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更通过系统化设计,让防汛工程同时具备生态廊道、休闲空间等多重功能,实现了“安全韧性”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在宁波奉化项目中,中交城投同步推进鄞奉城际铁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应急响应能力。绍兴柯桥的中交·未来星城则以地铁1号线鉴水路站为核心,构建“工作—消费—休闲”无界切换的TOD4.0模式,这种紧凑发展模式本身就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杭绍同城化的安全韧性支点。
浙江是城市工作的先导省份,近 20 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以“城乡融合”、“产城共生”、“生态优先”的发展智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中交城投的杭州湾实践,恰与这片土地的发展基因深度契合,每一个项目都是对浙江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响应。当前,中交城投正深入探索“七大任务”带来的市场机遇,紧跟国家战略,积极拥抱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抢抓市场机遇,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从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
中央企业“三个作用”的深层启示
7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中央企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与城市发展休戚相关。中交城投在杭州湾的实践,可以说是对会议要求的深度响应,更是生动诠释了国资央企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深度践行 “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要求,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杭州湾样本”。
从中交城投在多个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科技创新为产业控制提供技术内核,为安全支撑提供解决方案;产业控制通过产业链协同,让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让安全支撑覆盖更广泛领域;安全支撑则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控制提供稳定环境,最终形成“创新突破—产业升级—安全保障—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浙江宁波奉化中交·壹里科创云廊项目
浙江宁波奉化中交·壹里科创云廊项目
这种良性循环的背后,正是中交城投在杭州湾实践中对 “城市开发本质”的持续追问与认知升级 —— 从初期关注“建得快、建得好”,到逐渐追求“建得好、活得好”,这一转变恰恰体现在对时间、空间、价值三个维度的深度考量中。
其一,是时间维度的耐心。宁波奉化项目用8年培育产业生态,拒绝“短平快”的开发冲动,从根本上避免了“空城”风险。这正是产业控制与安全支撑在时间维度的体现——通过持续的产业培育(产业控制),最终实现区域稳定发展(安全支撑),而这种耐心恰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沉淀与转化提供了充足空间。其二,是空间维度的融合。打破“产业区与居住区割裂”的传统模式,如金华项目通过“15分钟生活圈”设计,将职住通勤时间压缩至20分钟内,真正实现“工作在此、生活在此”的闭环。这种空间优化也通过缩短要素流动距离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更让居民在便捷生活中感受到安全与稳定。其三,是价值维度的共生。在良渚项目中,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不再对立,进一步贯彻了“保护即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城市开发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层面,实现了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宁波奉化的首次落子,到多城市联动的格局初成,中交城投的杭州湾答卷仍在续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交城投将继续以会议精神为遵循,持续助推杭州湾高质量发展。
撰文:廖银洁 梁万清 杨文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