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像潮水般涌来,电话从早响到晚!”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的斗鱼养殖户朱绍辉声音沙哑却难掩激动。
打包袋里,一尾尾身披绚丽鳞甲的“中华斗鱼”在水中跃动,它们即将奔赴新战场——不是水族箱,而是池塘沟渠,目标锁定害人的蚊虫。
疫情来袭
“生态战士”紧急上岗
7月,基孔肯雅热疫情在佛山等地出现。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江城区城西街道探索启动“立体灭蚊行动”,核心生态防控策略便是向辖区池塘、河道投放中华斗鱼,7月28日精准投放了2万条,覆盖龙湾村、阮西村、阮东村、冲表村、那西村、东砵村等村庄水域。
此前,佛山部分公园为应急曾投放北美食蚊鱼。然而,这种被列为“全球百大入侵物种”的外来鱼种虽食蚊凶猛(研究显示饥饿雌鱼一天可捕食438条蚊幼虫),却因强大的环境适应力和繁殖力,存在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的风险。
城西街道的选择,回归了土生土长的中华斗鱼。
“中华斗鱼在水中很活泼,最喜欢吃蚊虫的卵和扭动的幼虫,”第一埒村副书记朱繁荣充满信心,“它们在泥泞路的水坑中都能生存,耐污染、适应低氧,生命力极其顽强。”更关键的是,作为本土物种,中华斗鱼在发挥“灭蚊特工”作用的同时,不会威胁本地水生态系统平衡,是兼顾效率与环保之选。
疫情催生的灭蚊刚需,让素有“中华斗鱼第一村”美誉的第一埒村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春天。昔日主打观赏市场的中国斗鱼,如今转型为抢手的“生物防控供应商”。
“尤其是政府类订单增加很多。”朱绍辉的经历是产业爆发的缩影。2019年开设淘宝店时,他还需靠野外捕捞维生;2022年自建养殖塘后,年产量跃升至200万条。如今,他的店铺已成为政府采购供应商之一。养殖户日夜忙碌,将斗鱼打包充氧,发往各地。村中养殖池不断增加,仍难满足激增需求。
化“危”为“机”
让生态防疫理念扎根
第一埒村的爆发绝非偶然。近年来,该村敏锐抓住电商风口,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目前全村500多家网店中,从事斗鱼销售的有56户,在全网运营店铺超过300家。中国斗鱼凭借易运输、低损耗的特性,迅速“霸屏”各大电商平台。仅去年,第一埒村就售出超亿尾斗鱼。
“从2020年全村仅2家斗鱼商家,发展到如今56家,抖音相关账号超300个。”第一埒村产业带头人朱远超提供的数据勾勒出增长曲线:2024年统计的斗鱼线上GMV超4000万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逼近8000万元。标准化养殖池、循环水系统等现代化设施,正支撑着这个“小而美”的特色产业走向更广阔天地。
当暮色渐沉,朱绍辉将最后一批鱼苗装车发货。池水映照着晚霞,也映照出产业新希望。“谁都不希望疫情降临。”一位村民感慨,“但也让大伙儿发现:老祖宗留下的‘土鱼’,真有作用。”
城西街道计划将中华斗鱼生物防控纳入常态化公共卫生体系。这不仅为第一埒村斗鱼产业提供了稳定需求,更是一次普及生态防疫理念的良机。
身披彩鳞的中华斗鱼,正奋力游出一条兼顾公众健康、生态平衡与产业振兴的创新之路。它不只是蚊虫天敌,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当尊重本土智慧,那些源于乡土的朴素答案,亦能在现代危机中焕发强大生命力。
撰文:赵强 林中翔
图片:城西街道办事处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