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之际,7月22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中共东源县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正式揭牌。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将为河源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更为全省探索“媒体+”赋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线探索。
从广东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位于粤北生态发展区的河源,其“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为农业大市,河源既面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又肩负着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任。通过“媒体+”赋能,不仅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思路,更将探索一条生态发展区“变短板为潜力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首先,推动价值重构,实现从农特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跃升。传统农业的价值创造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媒体+”的赋能模式正在重构农产品的价值维度。近年来,随着河源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央、省及本地媒体用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将紫金蝉茶、仙湖茶、万绿湖鱼等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承载客家文化、讲述乡村故事的文化符号。这种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其市场溢价空间便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实现品牌赋能,走向从“养在深闺”到“名扬天下”的转变。立足河源全域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媒体在品牌构建与传播中的专业优势,将助力系统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发展瓶颈,实现从“深山土货”到“湾区臻品”的价值跃升。目前,河源优质稻米、特色水果、高山茶叶、健康茶油等特色产品崭露头角,不少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大湾区市场赢得广泛认可。这一转变,既是媒体赋能农业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更是河源践行品牌强农的诠释。
再次,促进情感连接,提速产品交易到情感共鸣的升华。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农产品消费正在经历从功能需求到情感需求的转变。“媒体+”通过讲述新农人的创业故事、展现乡村的蝶变、传递农耕的文化底蕴,在消费者与农产品之间建立起超越物质的情感纽带。比如,前期南方报业在“荔枝文化出海”中探索从水果到文化符号的跨越,“非遗+农产品”直播唤醒乡土文化认同,等等,这种情绪价值的创造,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重塑了城乡关系,让更多人通过消费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再回到东源县来看,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引入浙江经验,以运营思维发展乡村,在仙塘镇打造全市首个创客社区。目前,糖巢创客社区培养吸引青年创客近200名,签约入驻企业、商家20余家,拓展农产品电商、乡村文创等多种业态。今年,结合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河源启动“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千名创客,不断推动示范带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媒体+”赋能乡村振兴不只是宣传报道,而是通过文化价值的挖掘、品牌价值的构建、情绪价值的传递,实现农业全价值链的重塑和升级。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媒体的专业优势,又回应了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随着东源“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等平台的持续运营,“媒体+”将为东源乃至整个河源的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更多新故事。
南方+记者 魏金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