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座与“珠海渔女”
遥相呼应的"母亲河"雕塑吗?
经过精心筹备,
斗门城市标志性雕塑“母亲河”
日前已迁到黄杨河畔新址。
戳视频看看
住进黄杨河“C位”
母亲河畔的温情守望
近日,斗门“母亲河”雕塑搬迁工作已完成。这座曾与“珠海渔女”遥相守望的城市象征,如今在黄杨河湿地公园的游艇码头旁重新扎根,并呈现在市民面前。
新址经精心考量,游艇码头旁亲水平台的延伸,可让游客以近距离欣赏这尊高4米多的“母亲河”雕塑。
雕塑如今在黄杨河湿地公园的游艇码头旁伫立
小斗现场看到,这里视野开阔,阳光洒在雕塑表面,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成趣。白鹭不时从河面掠过,为这处新景观增添了几分灵动。傍晚,落日的余晖为“母亲河”雕塑披上金色的外衣,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星空轨迹下的“母亲河”雕塑
渔女“升级”母亲
雕塑里的斗门故事
走近细看,“母亲河”雕塑正演绎着斗门最动人的画面。
“母亲河”雕塑由著名艺术家潘鹤与其子潘奋共同创作完成,展示的是一位年轻妈妈与一位男童在水中嬉戏玩耍的场景。
其中,妈妈身姿呈侧躺式,长发及腰,脖子上戴着一串珠链,身披渔网,左手高举夜明珠、右手捧着一个珠蚌,男童在她的腿上与其逗乐,他们身下还有鱼儿相伴,画面欢乐美满。
据悉,这尊创作于2014年的雕塑,与香炉湾的“珠海渔女”有着不解之缘。如果说“珠海渔女”代表着神话传说中的少女形象,那么“母亲河”则展现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构思完全延续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设想是珠海渔女到了斗门之后,见斗门环境优美适于居住,便定居下来,与爱人开花结果,结婚生子,幸福美满。”
潘奋在2020年接受珠海传媒集团“特区40年· 见证者”专访时介绍称,渔女少女形象由此过渡为母亲,黄杨河成为故事的新起点。 斗门《母亲河》作品由他与父亲两人共同创作,有着特别用意。父亲希望通过创作给渔女故事一个完满的结局,借此寄托对珠海美满的祝福。他回忆称,在2015年11月雕塑《母亲河》的揭幕仪式上,父亲潘鹤先生已90多岁高龄,还曾亲临斗门,为《母亲河》揭幕,可见对该作品的重视。
潘鹤(左二)与儿子潘奋(左三)为“母亲河”揭幕
作为“珠海渔女之父”,著名艺术家潘鹤与珠海有着抹不掉的情缘。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先生创作了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
著名艺术家潘鹤
而珠海渔女雕像,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更是在当时的全国雕塑界开创了中国大型海滨雕塑的先河。对于珠海,更重要的是,珠海渔女雕塑为这座城市创造了一座文化与旅游的地标。除了珠海渔女,不少人都知道,他还曾在珠海创作《杨匏安》烈士塑像、《雁落平沙》《重逢》等作品。他后期与儿子在斗门创作的《母亲河》,不但创作故事独特,还别具寓意。
珠海渔女
“《珠海渔女》创作于珠海建市初期,体现特区大胆创新、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 。《母亲河》则创作于珠海城市化进程深化时期,更多强调人文关怀、家庭幸福与生态和谐,反映了城市发展重心的演进。”潘奋曾剖析称。
潘奋曾期待,在斗门母亲河畔,人们通过这作品,既可感受到幸福美满的祝愿,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进行更多的解读,让这一城市雕塑影响更多人。
城市“血脉”
滋养斗门的母亲河
黄杨河从来不只是地理坐标。
这条因流经黄杨山东麓而得名的河流,全长13.69公里,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入选广东省十大“最生态碧道”。作为斗门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她滋养和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斗门人。
如今的黄杨河,已形成“一河两岸”的生态休闲带。西堤东堤两岸的十里滨水长廊,串联起西堤公园、斗门体育馆、尖峰山公园等重要城市节点,成为斗门人休闲生活的“生态客厅”。
·
每年在黄杨河上举办的龙舟赛,总能吸引数万市民观赛。河畔的绿道嘉年华活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条河流的活力。
如今,“母亲河”雕塑的搬迁,让艺术与生态在这片湿地完美相遇。雕塑中母亲守护孩童的形象,恰如黄杨河滋养着斗门儿女,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市民漫步河畔,既能感受自然之美,又能品味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
满载温情,临水遥望,
“母亲河”雕塑见证斗门一次次蜕变,
定格善雅斗门、秀美黄杨的城市底色。
天高气朗时,
不妨来黄杨河湿地公园走走。
在游艇码头旁,与雕塑合个影,
在亲水平台上,感受河风轻拂。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来自母亲河的馈赠,
守护好斗门这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黄杨河湿地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往前约300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