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滇元谈激光武器:六十年屡败屡战,始得梦想成真丨院士专家河源行

作者 李娇 2025-09-18 22:34

“几代人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六十年,历经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磨炼,激光武器的梦想,始得梦想成真。我们老一辈年轻时读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也想讲讲激光武器是怎样炼成的……”

9月18日,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河源行)启动,20余名院士专家齐聚河源,入企助创新、进校做科普,为“百千万工程”出谋支招、荐才送智。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范滇元走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博学大讲堂,作“六十年激光强国梦——激光武器和激光聚变能源新机遇”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范滇元走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博学大讲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范滇元走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博学大讲堂。

作为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范滇元从事激光研究和应用已逾60年,参与并见证中国高强激光成长历程。活动现场,他不仅回顾追梦激光武器历程,还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播撒聚变能源知识种子,点燃科技强国梦想。

谈人生来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本人名字中有个‘滇’字,我出生在昆明,但严格意义上我不是云南人。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上海。我的父母就从上海逃难到当时的大后方昆明。我们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轮番轰炸,辗转西南很多地方,包括贵州、湖南、长沙等。颠沛流离的生活,永远也不能忘记。”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回望童年时代,范滇元感慨万千。

独山会战是抗战期间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范滇元至今记得某个夜晚,坐在贵州独山路边,打了败仗的坦克,轰隆隆开过街道的声音。“当时,我患了痢疾,十分痛苦,而我弟弟刚出生,养不活,准备要送人。弟弟名叫望平,有‘希望和平’的含义。”

耄耋之年的范滇元,依然精神矍铄。

耄耋之年的范滇元,依然精神矍铄。

范滇元1939年在云南昆明出生。抗战胜利后,便回到江苏。中学时代,范滇元受到良好教育,科学精神逐步萌发。“在江苏读中学时,读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非常感慨,亦逐渐产生立志报国,把国家建设强大,再也不要受到侵略的心愿。”

1956年,范滇元高中毕业。也是在这一年,我国正式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将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列为“四项紧急措施”。受崇尚科学环境的熏陶以及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品格的影响,范滇元立志要学物理,并立志报考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2年,范滇元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到了光机所后,我被调入激光核聚变研究室,这本来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范滇元谈及,当时领导组织研究激光核聚变的科学家,有王淦昌、陈能宽、王大珩等。“这些研究者大部分都是‘两弹一星’元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非常宝贵的知识和精神,当时。我们是用‘两弹一星’的精神来做激光武器的。”

谈激光梦想

“屡败屡战,攻坚瓶颈,曙光初现,不辱使命”

把光作为武器的设想,早已有之。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曾提出用大量反射镜反射太阳光,用于远距离烧毁停泊在锡腊库扎的敌船。虽未成功,仍不失为“光武器”概念的先驱。而我国《封神演义》等神怪小说中,“光武器”的踪影随处可见,诸如“口吐一道白光”“雷鸣电闪”等。

1960年,世界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发明。1961年,中国第一个激光器诞生。1964年,钱学森提出“6403”计划,开创我国激光武器研究的先河。当时,我国导弹研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激光本身还处在稚嫩弱小的襁褓发育期,钱学森就想到要研究如何反导弹的问题,且预见激光会成长为反导武器。“什么叫颠覆性创新?这就是!”范滇元谈及,钱学森设想几种反导的技术路线,包括导弹反导弹,炮弹反导弹,以及激光反导弹,即“6403计划”。

1964年,我国第一个专业从事激光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上海光机所建立。以“中国激光之父”王之江为首,上海光机所义不容辞承担了“6403”任务。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的范滇元也将“激光列阵”作为论文题目。

“激光武器研究的第一个十年,取得宝贵的第一性经验和认识,但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1976年停止。”范滇元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启动“星球大战”计划,再次触发定向能武器热潮,激起全球强烈的反响。欧洲制定“尤里卡”计划,而中国也开始了“863”高技术计划。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下马,光武器的可行性受到质疑和挑战。当此之时,我国激光武器研究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激光武器能不能成功?“压力山大”的激光武器领域专家组展开多轮次“再思考”:首先,激光武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和特性,且课题本身具有科学上的可行性。其次,明确存在的问题属于技术瓶颈范围。最后,提出相应措施,攻克技术难关。

“六十年来,屡败屡战,攻坚瓶颈。终于颠覆性创新形成实战武器装备,曙光初现,不辱使命。”范滇元感慨。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仪式现场,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首次亮相舰载防空武器方队、反无人机方队。

谈聚变能源

“65岁的激光既成熟又年轻”

作为超高速武器,激光武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战优点和特性。“瞄准即打中!”范滇元介绍,激光武器不仅能连续多次重复发射,且100KW功耗的激光器连续发射一小时耗电仅100度,具有超低运行成本优势。此外,激光武器还在反卫、反导、反无人机、反恐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产生毁伤、干扰和拒止等效应,兼具战略威慑与战术实用的功能。

除激光武器外,激光主要应用领域还包括激光工业加工(激光智能制造)、激光核聚变。

“激光研究还没有到头,潜力还很大!”讲座现场,范滇元提到,长期以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以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氢能等为主流。近年来,聚变能源从后台走上前台,开始进入产业大舞台,引人关注。“聚变能源是理想的绿色能源。资源丰富,几乎用之不竭。高效优质,不产生核废料。安全可控,不发生爆炸事故。聚变能源是太阳那样的绿色能源!”

磁约束聚变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持续不懈奋斗了70年。1960年激光发明后,激光聚变作为聚变能源新途径,异军突起,也已奋力拼搏了60年。近年来,两种可控聚变研究双双取得突破性进展,聚变能源迎来产业开拓的新机遇。60年的不懈探索,全世界的科学家基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激光器能够满足聚变点火的要求。科学家正应对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激光器能够满足聚变能源商用的要求。

范滇元不仅回顾追梦激光武器历程,还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播撒聚变能源知识种子。

范滇元不仅回顾追梦激光武器历程,还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播撒聚变能源知识种子。

“65岁的激光是既成熟又年轻,未来仍有许多挑战和机遇,更有许多‘诗和远方’。”谈及激光应用前景,耄耋之年的范滇元精神矍铄。他寄语年轻人追“光”逐梦,再创下一个辉煌60年。

※相关

范滇元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

范滇元,1939年出生,江苏常熟人,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二维材料光电科技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委会顾问、中国感光学会海洋光学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等。

196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强激光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研制、光束传输理论与应用、二维超材料光场调控以及空分复用大容量光通信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先后获得陈嘉庚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文/图:南方+记者 李娇

编辑 牛攀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