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摇篮!湛江跳水的“威水”秘诀是什么?

作者 傅晓冰 2025-09-19 17:16

“跳水冠军”主题公交候车亭静立街边,金沙湾畔的“奥运女神”雕塑遥望碧海,跳水展览馆中定格着健儿荣耀绽放的瞬间……在湛江,跳水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深植于城市血脉的文化符号。

“中国跳水看广东,广东跳水看湛江。”湛江,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凭借深厚的亲水文化与培养体系,哺育出中国跳水的坚实力量。一代代湛江健儿从露天跳台跃向世界舞台,用数万次翻腾坠落换来赛场上的完美弧线,让湛江“中国跳水之乡”的名片熠熠生辉

因水而兴

走出众多跳水冠军

从地图上看,北纬21°在湛江穿城而过,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阳光、海水、沙滩等优越自然资源,为开展水上运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深厚的“亲水基因”,不仅孕育出大批热爱水上运动的少年,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跳水、水球、帆船等项目在此扎根生长,为国家持续输送众多优秀人才。

湛江跳水的故事,要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说起。1935年,湛江建成第一个游泳场。1946年,湛江开展跳水运动训练。1956年,湛江地区体委成立,湛江市青少年业余体校等相继成立,组建了专业跳水训练队伍……

在一次次艰难与简陋的条件中,湛江跳水健儿以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书写无畏前行的篇章。这座滨海城市涌现出徐益明、吴国村、陈观贤、郑观志等跳水教练,走出劳丽诗、何冲、何超、朱子锋、全红婵等跳水世界冠军。

他们的跳水故事,在社会上激荡起层层涟漪。

1964年,电影《女跳水队员》风靡全国。该片以湛江跳水冠军郑观志和黄秀妮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生动再现她们的奋斗历程,让跳水运动与湛江故事深入人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跳水热潮。

57年后,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一战成名,夺得女子10米跳台金牌。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与陈芋汐搭档获得女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并蝉联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奥运冠军效应为湛江带来空前关注,巨大的流量转化为切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高湛江的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例如,全红婵的家乡迈合村兴起小吃一条街,成为旅游打卡地,带动当地文旅消费显著增长。

新一轮“跳水热”被重新点燃。越来越多本地乃至黑龙江、新疆的家长将孩子送往湛江学习跳水,再现当年《女跳水队员》在全国各地放映后,不少人纷纷前来位于赤坎游泳场的湛江业余体校,要求报名参加跳水训练的火热场景。

多措并举

构筑跳水人才摇篮

午后时分,湛江市体育学校跳水训练基地内,数十名青少年运动员投入训练。他们反复起跳、翻腾、入水,教练的指导声与水花声此起彼伏。

“现阶段我们以启蒙和培养兴趣为主,先留住人才,再逐步进行专业化培养和向上输送。”湛江市体育学校跳水教练郭艺表示。郭艺提到,湛江跳水传承了老一辈教练和运动员吃苦耐劳、风雨无阻坚持室外训练的精神,这种代代相传的坚守令人鼓舞。“希望每个学生都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去接近梦想。”

湛江市各训练单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有着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训练到选拔输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流程。湛江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介绍:“湛江通过近年承办国家和省相关赛事,积累丰富的办赛经验,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承办更多体育赛事,推动湛江体育经济发展。”

基层跳水运动员的选才和训练,是发展跳水运动的重要环节。在湛江,教练团队每年深入基层学校,寻找有潜力的跳水苗子。据郭艺介绍,选才年龄一般集中在6至7岁,除目测身体条件外,还会测试其弹跳力、手型、腿型和脚尖形态等基础素质。

2009年,湛江被命名为“全国跳水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广东省重点训练基地”。目前,湛江跳水运动员主要集中在湛江市体育学校、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海滨游泳场、赤坎区体校4个训练点进行跳水训练。

硬件设施持续提升,为跳水训练提供有力支撑。2013年,湛江市第一座室内跳水训练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借助承办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东风,湛江新添一座现代化跳水比赛场馆。

在人才培养路径上,湛江体育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体育学校、高等院校和业余体校等渠道,部分普通中小学也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体育人才。跳水训练已形成以行政管理为主,基层培养为辅的灵活化管理模式。

此外,湛江凭借其充足的训练场地和常年温暖宜人的气候,吸引众多北方队伍来冬训,不同的技术风格与训练理念在此交汇融合,为湛江本土跳水运动员博采众长、拓宽视野提供了宝贵契机。

体旅融合

擦亮“水上运动之城”名片

湛江的体育叙事,不止于跳水,历史上,湛江水上运动成绩辉煌,游泳、潜水、帆船帆板、赛艇等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体育早已融入湛江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摩托艇、帆船、桨板、滑水等项目兴起,掀起一阵亲水运动新风尚。

这座底蕴深厚的运动之城,正在全新进阶,发展水上运动产业,培育更多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产品,奋力擦亮“水上运动之城”的新名片,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4月,湛江推出“水上运动嘉年华暨海鲜美食旅游季”,有机融合桨板、帆船、皮划艇等水上项目与滨海风光、雷州民俗文化、文旅市集等元素,吸引超过3万人次参与,现场人气持续高涨。

5月17日至18日,2025年“奔跑吧·少年”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青少儿游泳巡回赛(“洲克·泳者之星”杯·湛江站)举行,吸引了来自30余支代表队的近千名青少年游泳选手竞逐,推动“体育+文旅”融合发展。

端午节期间,遂溪江洪海上龙舟赛吸引约6万人现场观赛、旅游,酒店(民宿)、餐饮生意爆满,辐射带动周边乐民镇等地住宿、餐饮经济发展,形成独特的“比赛经济”。

……

一系列水上运动活动和赛事,生动演绎体旅融合的故事,为文旅经济注入持续动能,打响“鲜美湛江”文旅品牌。据统计,湛江市上半年接待游客1462.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7.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5%和23.5%。“五一”假期,湛江市累计接待游客177.54万人次、旅游收入1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6.8%和81%。

湛江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湛江着力建设湛江市“五岛一湾”滨海户外运动目的地,深化与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的合作,积极推进一批以潜水、滑水为主的水上运动产业项目,构建“滨海+生态+运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户外运动体系。

借力全运会东风,湛江赛区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足球项目五人制女子组决赛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致力于将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城市经济、品牌、文化的“增量”,激荡出更为广阔的发展水花,驶向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蓝海。


编者按:体育是城市的脉搏。当一座城市充满运动的活力因子,那它便拥有强劲有力的“城市心跳”。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系列融媒报道,找准广东省21个地市的体育定位,深入挖掘相关故事,展现各个地市通过推进“体育+”加出发展新动能的新成效。


撰文:傅晓冰

本期统筹:顾大炜 李强 刘稳

编辑 陈明维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