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正“盯上”年轻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广东健康头条 2025-09-01 17:49

近日,华南地区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培训班在广州举办。培训班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授牌,成为“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诊疗与培训标准基地”,将通过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促进同质化发展,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与致残率。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余波指出,颈动脉硬化狭窄在我国相当普遍。研究显示,约26.2%的成年人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21%的人有颈动脉斑块,并随年龄增长显著攀升,“50岁后明显增多,8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90%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问题。”余波介绍。

他指出,当下部分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等,正导致这一传统认知中的“老年病”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上升。

而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罪魁祸首”。

“脖子里的血管堵了,大脑就危险了。”广医二院神经外科教授佟志勇指出,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

他解释,位于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承担着约80%的脑血流供应。当动脉血管壁因血脂沉积、炎症反应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时,会引发脑卒中。

而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直接归因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尤其是中重度狭窄。“颈动脉如同大脑的‘生命通道’,一旦硬化狭窄,后果不堪设想。”佟志勇介绍。

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面,则需要“量体裁衣”。轻度狭窄以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如控烟酒、管饮食、勤运动为主,而中重度狭窄需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重建血管。

近日,广医二院神经外科就完成了多例经颈逆血流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术(TCAR)。该技术通过改变手术入路和运用独特的“血流逆转”脑保护技术,为高龄、复杂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颈动脉硬化狭窄可防可控,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佟志勇指出,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并改变不健康习惯如吸烟(包括二手烟)、酗酒等。同时,保证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

另外,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吸烟者、有卒中病史者等重点人群需进行筛查。其中健康人群建议每2年查一次、发现颈动脉斑块或轻度狭窄者每年复查一次、确诊中重度狭窄后则需每半年随访。

南方+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许咏怡

编辑 王露纯 张茵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