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村的免单餐厅
8月底,广州番禺谢村,城中村的夏夜闷热黏稠,隆江猪脚饭店的吊扇吱呀转着。门上的红底告示被霓虹灯映得忽明忽暗,“如有困难,请点‘2号餐’,吃完直接走就行。”
老板黄展护做得一手满是家乡味的猪脚饭,口感软糯,卤香浓郁。但点“2号餐”的顾客并不关心这些,顾客关心的,只是如何悄悄地走进饭店,吃上一顿饱饭,再悄悄离开。
来吃免单餐,需要对抗自己的自尊心,女孩小瑶骑着自行车在门外停留许久,过了饭点才敢走进这家餐厅,打包带走。她第二次来时带了15块钱,买了单,黄展护欣然接受。
黑衣少年小强拖着磨破角的行李箱,也在店门口徘徊了七八分钟。跟其他被免单顾客不一样,吃完猪脚饭,小强走到黄展护夫妇面前,鞠了个躬,说了声“谢谢”,这一举动感动了黄展护。
“和年轻时的我一样。”黄展护回忆道。千禧年他初到东莞,睡天桥时被老乡拽回家吃饭,“那碗汤粉的热气,烫得我眼泪直掉。”
“2号餐”的诞生像心照不宣的默契。
2016年,开始做餐饮生意的黄展护发现,总有流浪者或有困难的人到店里来,吃掉其他客人吃剩下的食物。夫妻俩心里不是滋味,给他们打了干净的饭菜吃。
后来,黄展护夫妇决定在门口设置一块免单餐的牌子。直接写“免费”太伤人,“A套餐”?“B套餐”?不行,老人家不认识英文字母。最后在别家“1号餐”的启发下,他们决定用“2号餐”这个名字,希望之后有其他店可以继续把数字接力下去。从那一年起,黄展护在他的每一家餐饮店门前都放上了这块“2号餐”的红色牌子。
这个数字成了城中村里的温柔切口,“6号餐”“A套餐”“单人套餐”“环卫工人角”……类似的餐馆遍布在各处,其中大多为个体小店。失业者、日结工、流浪汉,看到告示后走进店里。
“有些人对我说,这两年可能有越来越多人要来吃我的‘2号餐’,但我希望还是不要有。并不是说我吝啬了,而是我希望大家都过得好,不用来吃我这个‘2号餐’。”黄展护说。
晚上10时,城中村依然人来人往,黄展护与妻儿打扫好门店,关门关灯。他打开了后厨门外的灯,这盏灯留给路过这个城中村街角的夜归人。
拍摄/剪辑/文字: 郑新洽
编辑: 金镝
海报: 谭唯
校对:梁飞飞
审核: 张由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