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故属于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粄”“苦叶粄”等。清明节制作艾粄是客家地区上千年沿袭至今的传统习俗,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口授心传中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说法。
2024年,石东艾粄制作技艺被列入河源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客家方言的语境里,“粄”是糯米与粘米所制糕点的统称,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族,容纳着各式各样的美味。其中,艾粄作为清明粄的经典代表,每逢清明,客家大地上便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息,人们趁着外出祭祖、踏青的时机,穿梭在山间田野,采摘那鲜嫩的艾草,精心制作成艾粄,作为献给祖先的虔诚贡品。客家俗语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不仅道出了艾粄的养生功效,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制作艾粄的过程,宛如一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新鲜采摘的艾草,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散发着清新的草本香气。将艾草放入锅中熬煮,随着热气升腾,原本碧绿的艾草渐渐释放出浓郁的汁液,直至熬制成那一抹青翠欲滴的色泽,仿佛把整个春天的绿意都凝聚其中。而后,将这饱含自然精华的艾草汁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在双手的不断搅拌下,粉与汁逐渐交融,直至变得均匀细腻。紧接着,开始了揉制面团的工序,双手有节奏地按压、翻转,让糯米粉充分吸收艾草汁的清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柔软而富有韧性的面团便呈现在眼前。
艾粄的馅料选择丰富多样,充满了客家人的智慧与巧思。传统的馅料以花生、芝麻配白糖为主,将花生炒至金黄酥脆,芝麻炒出浓郁香气,再与白糖一同细细研磨,那香甜的味道在研磨过程中便已四溢开来。除了经典搭配,还可选用绵密细腻的绿豆蓉,为艾粄增添一份别样的清新口感。
对于每一位客家人来说,清明节吃艾粄早已成为镌刻在记忆深处的传统习俗,是那一抹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一个个色泽鲜艳翠绿的艾粄,宛如翡翠般晶莹剔透,静静地躺在竹制蒸笼里。它们糅合着艾草的天然清香、白砂糖的甜蜜滋味以及糯米的独特韧劲。轻轻咬上一口,瞬间,艾草的清新、芝麻的醇香、花生的酥脆在口腔中交织碰撞,层层递进的味觉体验,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关于家乡、关于亲人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唤起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愁与温暖记忆。
通讯员:魏莹
编辑:黄婷
编审:钟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