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造业版图因技术革命加速重构时,珠江西岸的佛山高新区,正以独特的场景创新方法论,破解制造业转型难题。
在这里,既没有北上广深的顶尖科研资源,也不具备新兴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弯道空间,却依托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新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硬生生在红海市场中开辟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场景驱动、生态共生”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这得益于佛山高新区的前瞻布局:早在2020年就抢先布局,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场景创新工作全域覆盖;2023年遴选8个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如今这批示范项目已带动社会投资近6000万元,相关产业新增产值约6亿元。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深化应用场景开发。佛山高新区的这场静水深流的场景革命,正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供鲜活样本。
康士柏科技“零能耗光伏制储氢热电联供能源站项目”,实现能源自给率提升60%。佛山高新区供图
康士柏科技“零能耗光伏制储氢热电联供能源站项目”,实现能源自给率提升60%。佛山高新区供图
破局
从痛点扫描
到场景设计的认知升维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曾有一个普遍的行业困局,那就是“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而佛山高新区选择以场景创新为手术刀,直击制造业转型的神经中枢。
不同于常规的技术供给思维,这一创新逻辑始于对企业痛点的系统性扫描:通过千家问卷、百企座谈、标杆解剖的三维诊断,精准识别出企业在绿色制造、智能装备、数字孪生等领域的技术需求200余项,梳理形成《佛山高新区新技术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氢能利用、工业机器人、智慧能源管理等8大重点方向、65个细分场景。
这种从“技术堆叠”到“问题导向”的认知转变,让创新资源投放实现了从漫灌到滴灌的质变。
在方法论层面,佛山高新区构建了“需求池—场景库—解决案”的转化链条。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回收难题,提前布局锂电池自动化拆解场景应用项目,引入隆深机器人研发柔性拆解产线,项目落地后使电池回收效率提升40%,单条产线年处理废旧电池达5000吨,推动形成“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全链条闭环。
这只是佛山高新区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以场景牵引技术赋能的缩影。2023年,佛山高新区聚焦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的衔接,遴选8个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实践新技术应用——
康士柏科技“零能耗光伏制储氢热电联供能源站项目”,实现能源自给率提升60%,系统综合能效超75%,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离网供电+热水供应+车辆充电”三位一体的家用氢能场景。
美的“家庭能源智慧管理系统”项目,集成光伏储能、智能配电、AI调度技术,实现家庭能源自给率提升32.8%,光伏产热能效提升67%。
库卡机器人“高端重载工业机器人”场景应用示范项目,不仅建成国内首条高精度重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85%,还使得工业机器人生产效率提升30%,产能提升22%……
这种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具象场景的能力,正是破除“创新悬浮”的关键,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重构
三大支柱
撑起场景创新生态体系
破局之后,重构生态体系是更为艰难的一步。佛山高新区迎难而上,打出了漂亮的“三招”:
第一招,独创分类培育计划。
佛山高新区深谙,重构场景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在于场景能否落地。于是独创“初创场景孵化—成长场景赋能—成熟场景推广”分类培育计划,推动新技术“从0到1”突破、“从1到N”扩散。
这个分类培育计划具体来说,对于初创场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卡脖子”技术应用场景项目合作攻关,通过“场景沙盒”模式提供早期应用空间;对于成长场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优选技术成熟度高、示范效应强的项目,通过“政策包+要素包”组合支持,推动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对于成熟场景,则支持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场景标杆,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效应。
而这一招式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不仅有了全国首创的应用场景项目,还让一批示范项目技术成功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标杆。
第二招,提供“政策包+资金包”组合支持。
在政策方面,出台《佛山高新区新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扶持办法》,对场景示范项目给予最高40%投资额补贴,中期兑现政策资金约6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6亿元,政策资金引导放大作用显著发挥。
在资金方面,以全链条资本赋能体系为驱动,培育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助推企业加速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如,佛山高新区禅城园内的蓝箭电子建成国内领先金属板级封装生产线,生产的器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基于可穿戴电子产品的DFN封装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获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扶持,有效助力资本市场对接,企业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募资超9亿元。
有了这些“真金白银”支持,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招,造平台,精准服务新技术场景开发落地。
近几年,佛山高新区布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20个场景赋能平台,提供技术验证、标准制定等一站式服务。其中,塔斯克机器人“托盘机器人智慧搬运系统”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合作完成多场景模拟测试,实现仓储库容率提升30%,产品已应用于20多个行业,助力佛山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仓储设备生产基地。佛山高新区实践揭示的场景创新方法论,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成本。正是这些制度设计构成的“场景友好型”创新生态,使其在全省率先实现场景创新工作全域覆盖。
裂变
从场景示范
到生态进化的乘数效应
在北滘智慧家居小镇,美的“家庭能源智慧管理系统”项目的落地,不仅打造出集成光伏储能、智能配电、AI调度技术3个示范工程,还推动上下游协同,形成超10亿元规模的产业辐射效应。
这种“一个核心场景激活一条产业链”的效应,正是场景创新的高阶价值。
更大的乘数效应发生在组织形态领域。美的等龙头企业依托场景创新,将供应链企业纳入协同网络,形成“核心企业+场景模块供应商”的生态型组织。这种以场景为纽带的产业共同体,相比传统产业集群,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新活力。
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关口,佛山高新区的场景创新工作揭示了一条重要规律:制造业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通过场景重构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当机器视觉成为质检员的眼睛、数字孪生化身工厂的神经系统、产业互联网构成企业的血液循环时,这场发生在车间里的场景革命,正在书写中国制造由规模优势向系统优势演进的新篇章。
换句话说,佛山高新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培育出4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以场景育技术、以生态促转型”的渐进式升级路径——这对于正在穿越转型峡谷的中国制造业,无疑具有普适性的启示意义。
场景创新一头连接着新质生产力培育,一头连接着新消费需求,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扩大内需战略的交汇点和着力点。
据透露,接下来佛山高新区将继续以场景牵引技术赋能,持续推动小切口、具象化的场景需求释放与重点产业链的场景能力供给双向奔赴,助推场景创新与招商引资双向赋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打出一套精准服务场景创新工作的“组合拳”,不仅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更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文:刘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