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星耀路南侧、东涌路西侧地块摘牌,由正泰智能电气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竞得。该地块拟建设正泰华南智能集成配电产业基地及华南总部项目(下称“正泰项目”),主要生产高压、特高压及新能源智能电力装备。
这是今年佛山首个大型制造业项目,也是首个新型电力装备项目。不过鲜有人知,这个项目引进落地佛山,离不开佛山市浙江商会的牵线搭桥。这也是佛山异地商会助力招商引资,力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孔雀东南飞”,人才涌入广东谋发展。在佛山,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创造了民营经济崛起的传奇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由外地人组建的异地商会,成为助力企业抱团发展、搭建经贸合作桥梁、提供商业服务的重要平台。
根据佛山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的统计,佛山拥有143个异地商会。它们不仅连接起了佛山与这143个地方,更通过商会网络链接全国、全球资源。这张看不见的商会网络,是“佛山引力”的印证,也是面向未来佛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今天的佛山,比以往都更渴望人才,更渴望新兴产业。解码佛山异地商会,也是在寻找今天的“佛山引力”。
南下,到佛山去
即便已经过去将近40年,佛山市浙江省商会创会会长、佛山市正联泰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仍然记得刚到佛山之时,在大排档里尝过的清蒸鲩鱼和鱼香茄子煲的味道。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资本与机器从香港涌向内地,珠三角的工业脉搏率先开始跳动。这一年,在离香港不太远的佛山,港商与当地镇政府共同出资创办了大进制衣厂,以“三来一补”的创新模式,拉开了工业腾飞的序幕。
彼时,1000多公里外的浙江温州,年轻人黄勇为了谋生,尝试走出家乡闯荡。他先后去过江苏、东北等地,随后又南下广东,来到佛山。在这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刷新了黄勇的认知,包括大排档上鲜香的粤菜。
“生活差距非常大,当时我们家乡哪里能吃上这些。”他回忆。这片创业的热土让闯荡者难以抗拒。最终,黄勇留在了佛山,从电器贸易门店起步一路发展成为佛山市正联泰机电有限公司。
当黄勇融入佛山奔涌的创业大军之时,1992 年,佛山市江西商会会长、欧神诺陶瓷创始人鲍杰军来到佛山。与黄勇的草根背景不同,鲍杰军当时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当老师,是有着稳定工作的知识分子,他是带着学生过来实习的。
上世纪90年代,在佛陶集团的带领下,佛山建陶行业迎来了扩张潮,鲍杰军有不少校友到佛山找工作。初来乍到,鲍杰军就被这里的繁荣景象吸引。时值邓小平南下视察,他还驻足在街头的橱窗前看了报道。
待了没几天,鲍杰军就有了留下来的冲动。他跑到邮电局打电话给远在景德镇的妻子,没想到她也一口答应南下的决定。就这样,放弃了即将评副教授的晋升机会,鲍杰军拖家带口来到了佛山。此后,他与同伴共同打造了中国陶机龙头企业科达机电,并引领欧神诺成为建陶行业的领军企业。
佛山市湖南省商会会长、宏旺控股集团董事长戴促辉几乎是与鲍杰军同一时间南下。来佛山之前,他已经在湖南老家创办了铸钢厂,赚到了第一桶金。当时,铸钢厂的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戴促辉也因此频繁到广东出差。
戴促辉敏锐地感知到这块土地上蓬勃的商机。即便当时铸钢厂已经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企业,但在广东的所见所闻,让他有了更大的“野心”。1996年,戴促辉与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结伴,南下广东合资办厂,成为了佛山不锈钢行业中最早的一批“湘军”。
佛山这股辐射全国的吸引力,既来自于改革开放后涌入的港台资本,更来自于当地政府谋求发展的强烈内生动力。在经济界,有个例子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上世纪90年代,佛山家电产业产量销量大增,珠江冰箱厂计划扩建生产基地,但是当时其所在的顺德容桂镇已无地可征,镇政府最终决定直接炸掉当地一个小山头,将之夷为平地,让珠江冰箱厂建厂。
就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激情迸发的奔腾年代,无数外地人跨山越岭南下佛山创业,拼出了佛山民营经济崛起的重要版图,也成就了佛山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统计显示,外来人口众多是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2024年佛山常住人口961.54万人,外来人口452.47万,占比约47.1%。
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组建的异地商会,也成为了佛山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商业群落”。
抱团,“淘金”佛山
追溯异地商会的缘起,要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商帮”。
商帮缘起明清时期,是指以地域为纽带、以血缘或乡谊为联结的商业群体,是商品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产物。近代,受西方经济冲击,传统商帮衰落。但商帮文化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逐步演化为现代新商帮,比如浙商、粤商、闽商等知名商帮,依然以抱团互助的方式去开拓全球市场。
商帮的存续,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强调“乡土本位”有关。背井离乡的人天然倾向于寻找“同乡”作为情感依托。而在法律契约体系不成熟的时候,商业活动就主要依托血缘、地缘来建立和维护信任。
正是这种情感依托与地缘信任,使得改革开放后聚集到佛山的外地人,选择了组建由同乡组成的异地商会,一起抱团发展,而这种抱团又带动了更多的同乡投奔。这种“同乡带同乡”的集聚路径,在佛山异地商会中有一个颇为生动的例子,那就是吴川人在大沥“淘金”的故事。
佛山南海大沥是中国有色金属的重要集散地和加工贸易地,而在大沥有色金属行业,来自湛江的吴川“商帮”当属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上世纪80年代,吴川人就通过“同乡带同乡”的模式,集聚在大沥,并主导了当地的废金属回收渠道。
有“金属大王”之称的陈亚海,是最早一批出来的“探险者”,1986年,他拿着借来的1000元启动资金,带着自己的小舅子和一个同村兄弟,从吴川来到大沥开起了废品回收站,随后他的兄弟和妻子也陆续来到吴川,投入废品回收行业。在听到大沥可以赚钱的消息后,同村的年轻人也纷纷投奔陈亚海。
这当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市吴川商贸促进会会长、广东兴美集团董事长陈广。他于199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是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毕业后有国家分配工作,但他依然随兄进入了金属回收行业,扎根在了大沥。
1996年的《湛江日报》曾有如下报道:“在吴川近30万的外出打工者中,有三分之一集结在南海大沥从事有色金属回收工作;通过一个‘变废为宝’的行业,数以万计的吴川商人在大沥实现了他们最初的淘金梦”。
在佛山140多个异地商会中,类似的“同乡带同乡”并且聚集在一个行业发展的故事不在少数,这也使得部分异地商会在某个行业具有“集团”优势。比如,佛山市江西商会集聚大批从事门窗行业的企业家,佛山市湖北商会则是陶瓷行业商人“扎堆”,等等。
由地缘纽带连接,又基于此形成了深厚的行业影响力,这些都使得异地商会普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并深刻影响着佛山的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共生共荣
异地商会在佛山枝繁叶茂,是本地营商环境优越的有力体现。
如今,即便黄勇的家乡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之一,他依然扎根佛山,并且长期看好佛山的发展,“虽然在经历波动,但我相信佛山经济很快会起来,现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招商力度很大,‘再造一个新佛山’是很有希望的。”
从另一角度看,异地商会本身也已成为佛山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强大的异地商会体系,佛山对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人才都保持吸引力。长期以来,异地商会在招商引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11月,在佛山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中科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动工。这100亿元项目引进是禅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精品智造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项目布局涵盖消费电子类、数码类、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类、高端和智能装备制造类等产业的研发、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并提供配套的仓储物流、产业孵化等服务。
鲜有人知,这个重点项目的引进背后,有佛山市潮汕商会的力量。中科诺集团起家于深圳,创始人赵财强是潮汕人,正是通过佛山市潮汕商会的力量将其引进了佛山。该项目负责人是二代企业家,项目落地后也加入了佛山市潮汕商会。
“我们发挥商会的力量,帮助佛山引进了一个能够填补产业空白的项目。”佛山市潮汕商会秘书长陈茂华说。
这不是个案,一直以来,通过异地商会引进项目在佛山是常有的事。据佛山市梅州商会副会长、广东葆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振发介绍,商会成立至今,也已协助政府吸引5家实体企业入驻佛山,以及助力两家企业增资扩产。
今年以来,佛山瞄准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聚力突破,加速抢占这一万亿级市场的制高点。1月,总投资约50亿元的正泰项目落户南海,项目建成后将主要生产高压、特高压及新能源智能电力装备。
正泰集团是全球低压电器龙头企业。而黄勇,已经与正泰集团合作数十年,助力正泰集团深耕佛山地区。此次正泰集团50亿元项目落地,黄勇及佛山市浙江省商会也有助力。
事实上,黄勇透露,近年来投资佛山的浙江企业,包括 2021 年温州青山控股华南总部落地佛山、2024 年浙江传化集团华南总部基地落地佛山三水、2025年宁波企业奥克斯智能家用空调生产基地落地南海等,都有佛山市浙江省商会在当中牵线搭桥。
“企业在考察的时候都来找我了解当地的营商情况,政府在招商时也乐意引导他们来商会,感受这里的氛围。”黄勇说。
开拓,走向全球
异地商会不仅是资本与人才的汇聚,更是商业精神的大融合。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做到了浙商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黄勇在回忆创业之路时如是说。佛山市福建省商会执行会长、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华先则感慨,“何氏水产扎根佛山以来,在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商会同仁的鼓励和支持,‘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浙商有“四千”精神,福建商人有“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梅州商人有“诚信为道,知识为本,家国为魂,四海为商”的客商精神……外地籍商人连接着佛山与家乡两头,受到两地商业文化的熏陶影响。他们扎根佛山,也将家乡的商业精神融入佛山的商业精神中,不断丰富着“佛商”精神。
这种精神传承是异地商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在此基础上,异地商会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及企业家成长。
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梅州商会组织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走进商会企业,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搭建沟通平台,助力企业解决人才招聘难题;在资源供给方面,潮汕商会每年组织各类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在纾困解难方面,福建省商会经常组织各类型的走访交流活动,共同为会员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谋划策,并通过商会资源积极解决问题……
在“看得见”的服务之外,异地商会更通过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商帮”力量,串联起一张“看不见”的辐射全球的商业网络,助力佛山企业出海。
潮汕商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潮汕商帮是中国民营经济领域的一个传奇,极具冒险精神又深受宗族文化影响,潮汕商人的商业触角遍及全球。国际潮团、世界潮商大会两大组织,则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潮商协作网络,成为推动潮汕商业力量全球化的重要引擎。
陈茂华透露,每年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潮属社团前来交流。同时,佛山市潮汕商会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法国、英国等地都建立了联络点。“在这些国家都有‘熟人’,了解当地的法律和标准,可以帮助企业走完出海的‘最后一公里’。”陈茂华说。
实际上,近年来在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下,佛山企业出海提速,不少异地商会都在布局设点,助力企业出海。“我们计划6 月份组团到中东地区考察市场。”佛山市湖北商会执行会长罗东明说,佛山市湖北商会目前也已在东南亚的柬埔寨设联络点,“我们有能够直接跟当地政府对话沟通的渠道,可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佛山市福建省商会也将布局出海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商会将成立“国际交流发展委员会”,激活海外2000万闽籍华人资源网络,深化与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闽商组织的战略合作,搭建跨境人才、技术、资本对接平台。
传承,培育新生代
不管是地方经济的长久繁荣,还是异地商会的持续发展,下一代都是关键。
异地商会通过地缘纽带连接,基于乡情集聚。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年轻一代的乡情在淡化。很多异地商会里的二代企业家,在佛山出生成长,对家乡的感情远不如一代企业家。
如果没有乡情的黏合,异地商会的凝聚力将从何而来?佛山市吴川商贸促进会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副主席、广东兴美集团常务副总裁陈发枝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异地商会的传承。
“90后”陈发枝在佛山出生成长,长大后又出国留学。参加工作以前,他与家乡吴川的关联甚少。但毕业后,他在父辈的引导下,回到吴川工作了三年,之后再回到佛山的总部任职。
2023年,陈发枝加入吴川商贸促进会青企会,成为商会的一员。在他看来,加入商会是一件必然的事,“商会对传承的要求很高,几乎所有商会二代都会加入商会,你必须熟悉这个环境,去认识这一套体系。”
这种主动引导传承,是众多异地商会的共同选择。除了传承商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异地商会本身就是重要的商业交流平台,二代企业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习、成长和获得更多的合作资源。
近年来,异地商会针对青年企业家培育推出了不少举措。比如潮汕商会,为了吸纳更多青年企业家,定期组织青年企业家论坛,邀请优秀青年企业家分享创业经验和创业理念;搭建“传帮带”平台,邀请商会资深企业家对青年企业家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指导;联合专业培训机构,为青年企业家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对于扎根佛山数十年的异地商会企业家而言,佛山的发展已经与他们休戚与共,佛山的产业转型与青年企业家的成长都是异地商会的发力重点。而这两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江西商会是最早组织“传帮带”活动的异地商会。2023年,江西商会首次举办“传帮带”活动,组织了49位导师,按照每位导师带3个青年企业家的模式,完成了150个人结对“传帮带”,并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8次大课和多次走访交流、结对学习。这一“传帮带”模式一直延续下来。
近几年,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业崛起,作为江西商会会长的鲍杰军,在考察杭州等城市后,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佛山需要发展新产业,需要挖掘、培育AI人才。对此,江西商会不仅在青年企业家培训上强化新技术内容,更积极主动通过为AI人才提供免费公寓,为AI团队提供天使投资等方式,助力引进项目与人才。
“我们这一代白手起家,一路成为佛山经济的中坚力量。那么再过20年,我们佛山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哪里呢?我们现在帮着来播种、来育苗。”鲍杰军说。
撰文:林东云
资料图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