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越来越像人,回过头来,人们开始思考,人何以为人?什么才是人类生存的本质?日前,TEDx系列演讲首次走进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以“生存的本质”为主题,汇聚11位跨界讲者,通过多元视角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这场跨越体育、科技、文化与教育的对话,为当代人破解生存命题提供了全新注解。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这场盛会不仅是思想的交汇,更是人们共同踏出重新定义生存本质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意味着坚守的毅力,更意味着在保持人性本真的同时,善于适应、敢于突破、勇于革新。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此次大会总主席庄以仁教授则表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生存绝非麻木忍耐,而是带着意义感去调适、去坚守核心价值、在裂变中生长。
首位登台的奥运冠军杨威以三届奥运征程诠释“传承的力量”。从悉尼夺冠的“站在巨人肩膀上”,到雅典失利后的自我重建,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金的“水到渠成”,他坦言父母的关怀、伴侣的支持、团队的协力和家国情怀铸就了自我超越。语言学者John Corbett教授则以苏格兰语翻译中国诗歌为例,展现方言通过跨界表达实现“文化新生”的可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张康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张康教授。
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同样引人深思。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张康教授展示AI如何解码苗绣、东巴文等非遗,展现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解码中的创新应用;珠海独立时装设计师张玮主张用现代设计激活非遗,“用设计去靠近它(设计)、理解它、延续它”;90后收藏家钟宝莹更以“历史保管员”自喻,呼吁年轻人“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产生强大的心流,就是最好的护城河”。
珠海独立时装设计师张玮。
珠海独立时装设计师张玮。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三位学者展开跨学科思辨。Bill Aitchison副教授通过AI创作剧本实验发现:“技术可以辅助创作,但赋予艺术意义的始终是人类,我们才是艺术宇宙的中心。”澳门旅游大学Gai Jorayev博士则指出,AI在文物数字化中虽展现高效,但“人工智能应作为协作性科研工具”,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替代专家智慧,而在于编织碎片化知识,拓展人类认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理工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范文涛博士的提问振聋发聩:“生成式AI已在塑造人类未来,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会反过来塑造它吗?这是我们的机会——不仅仅是见证未来,而是去共同设计。”
关于个体生存的讨论同样精彩。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生物教师、大学升学顾问Jason Jeffries呼吁社会“包容青少年成长的混乱”,而非用标准化模具裁剪个性;北师港浸大学生陆洋安妮以创业经历证明精密规划不如反脆弱探索,行动本身即是迭代认知的过程。蒙古族学子琦勒牧格会蒙古语、汉语、英语,在她看来,语言并非简单的交际工具,“多语能力的真正力量,在于让我们挣脱单一身份的局限”。
11位讲者,11个独特的故事,这些多元叙事共同证明:人类文明的存续从无既定轨道,唯有在彼此映照中摸索出千万条通向未来的小径。
采写:南方+记者 冉小平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