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广东华侨中学(下称“侨中”)建校95周年,5月5日,侨中高中校区举办学长生涯发展分享会,来自各行各业的多位校友重返母校,为师生们分享其成长历程、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带来实用的校友经验。
校友的成就是一所中学教育成果和办学实力的有力证明。近两年,侨中为广东省、广州市“英才计划”累计输送了24名优秀学子,人数居全市前列;2017年至今,侨中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以上奖项459人次、省级1895人次、市级1329人次。每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都印证着这所学校在育人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15:03
广东华侨中学:九十五载育英才,构筑创新生态
中学的经历为人生照亮“航向”
“侨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校园之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去年毕业的校友余俊杰站在分享会的讲台上,回忆起高中时光仍充满感慨。在他看来,高中时期跟随学校前往腾讯等前沿企业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激发了他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兴趣。
“高中阶段我还获得科创智造类人工智能项目二等奖,这些具有一定难度与探索性的课程和项目培养了我的创造力,让我可以更有目标地学习专业课知识,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有了初步认识。”余俊杰说。如今,就读于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入大学不到一年的他已着手筹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或加入实验室学习。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刘尚霖是侨中2019届毕业生,当年他以735分的中考分数入读侨中高中部。
“选择侨中是因为它是一个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而不是只面对高考的应试教育。”刘尚霖表示,侨中为学生们提供了选修课程、科技节、诗会、新年音乐会、体育节等许多展示自身兴趣特长的平台,尤其是去往各地的研学实践,能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社会如何发展及其发展需要什么。
今年9月,即将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刘尚霖仍十分关心母校的科技教育,他提及今年侨中组织学生参加的荣获第4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项目——《一种应用热成像和图像拼接技术的墙体缺陷智能检测装置(高中)》。“这个项目需要检验一个建筑是否会有倒塌的风险,这种偏向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用科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高中生迈向高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刘尚霖说。
侨中2020届毕业生卢镇源同样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于他而言,侨中的经历是打开他科研之门的钥匙。“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一《大学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智能创造》这两门课程,学校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到校上课,由此激发了我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卢镇源说。
2018年,卢镇源通过侨中入选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并进入中山大学学习研究,其小组答辩表现优异,还被推荐上台展示。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他,正进行着芯片封装领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研究工作。在他看来,正是“英才计划”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信念,让他在保研时毅然选择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五位一体课程体系构筑创新生态
侨中何以培育“英才”?
该校教导处副主任庄小云介绍,创新人人皆有,但具有领域特殊性。例如,侨中为了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构建了“基础+活动+拓展+研发”中学人工智能四阶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与国家信息科技课程和广州地方课程融合;拓展课程实施特色课程项目式学习,开发《人工智能初步》《智能创造》《创意物化工作坊》等校本课程;研发课程则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依托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课题研究。
同时,侨中还实行校内结合校外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在学科指导、面试、答辩等方面提供帮助,校外导师则由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学研究所专家担任,他们每学期定期指导项目开展,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大学课程,感受大学学习氛围。
侨中“英才”培育的背后,是该校深耕多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拥有必备的创新能力和品格,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7年,侨中学确定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强调知识和能力、实践与创新并重,同时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班”,努力培养“基础厚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未来人才。
黄彦乔是侨中高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一名学生,在他看来,这个特色班级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既是竞争对手也会互相学习。“在课程上我的班级增设了如广州市数学竞赛等提升性的选修课程,并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也更多,尤其是化学课堂上丰富的实验操作机会让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广州市‘英才计划’的选拔。”黄彦乔说。
该校校长李子良表示,侨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高起点、宽视野、育素养的理念,依托校内外高水平导师队伍和广东华侨中学“创新科学院”等培养基地,目前已经构建起一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研学课程+社团活动”的五位一体完整课程体系。
站在建校95周年的新起点,侨中的创新图谱愈发清晰:2025年设立英才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学会、广东省航空航天学会开展合作培育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两个方向的人才;2024年,侨中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近日获悉,又有一名侨中学生成功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博士。这份捷报令人倍感欣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同培育珍稀乔木——既需要教育者以十年树木的定力深耕厚植,更需要构建滋养创新的教育生态。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待发掘的‘种子’,教育要做的是提供合适的土壤让学生亲历创新过程。”李子良表示,广东华侨中学根植传统,却永远向着创新的方向生长。
撰文:谢望海
拍摄:张梓望
剪辑:万稳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