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蓄势向强,何以“汕”新?

作者 蔡沚彦 2025-11-02 21:13

11月2日,汕头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简况,多组产业数据值得关注:前三季度,“三新”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1%,同比增长3.8 %;“三新”产业投资占比达46.6%,同比增长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0.1%;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31.21亿件,同比增长8.2%。

“新”味浓浓,“势”能向强,足见韧性。若以“十四五”为时间刻度,这一系列数据更见价值:它们勾勒出汕头经济结构向优、发展动能向新的经济曲线。在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转型的“双重考题”面前,汕头更像是一次深蹲起跳前的蓄力,是挤掉水分、夯实基础、重塑动能的结构性进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特别是自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提出以来,历经数年的改革创新与结构调整,“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的高质量融合之路正结出硕果:

横向看,汕头在区域竞合中重塑发展位势。凭借海上风电、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汕头在粤港澳大湾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联动中找准支点,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物流链,跃升为双向开放的重要门户。

纵向看,汕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积蓄内生动力。增长动能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以“三新两特一大”产业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工业投资占比逐步提升,标志着其发展模式正从短期依赖转向追求可持续的内生增长,经济结构更具韧性与活力。

韧性如何炼成?

今年前三季度,“三新”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1%,比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这些不断跃升的数字,正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产业图景。

秋季清晨,汕头南澳海域,三大海上风电场的116台风机矗立,巨大的叶片在海风中匀速旋转,迎来一年中利于发电的大风季。

“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了。”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江坤站在生产车间里表示,汕头这片海,不仅风速够劲、风资源体量大,还有利于风机整机出货运输的港口码头,如今产业配套更给力。

另一边,风机之下,鱼群穿梭,生机涌动。

“它不仅是‘蓝色能源站’,更是一座‘海上粮仓’。”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娄淑军站在“盛唐一号”平台上介绍,这一全国首个采用吸力筒基础桁架结构的“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达1.36万立方米,预计年产高经济价值海鱼180吨。

既要抓住风口,更要创造风口。近年来,汕头加快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从资源开发到装备制造,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融合,逐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与“从有到优”的迈进,奋力打造海上新广东重要增长极。

去年,汕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4.7亿元,占GDP比重16.3%,年均增速7.6%,海洋产业结构朝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而更远处,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将成为“汕头制造”走向“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一片更广阔的蓝色经济新版图,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

“十四五”期间,汕头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稳”住实体经济底盘。从供给端看,“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持续升级。

一方面,纺织服装产业新“四大工程”、玩具创意产业“五大项目”、国际风电创新港等百亿级项目加速推进,产业新动能进一步积聚。

另一方面,“中数大会”、服博会、玩博会、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成功落地,会展经济强力拉动产业跃升。

与此同时,“跨境电商+产业带”深度融合,叠加数字经济持续赋能,为汕头构建传统产业焕新与新兴产业壮大并进的现代产业格局注入了强劲动能。

要想探究汕头的运行态势,还有一个关键在于关注市场。从需求端上看,汕头文旅产业势头强劲,商贸高地逐步形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汕头全市快递业务量38.3亿件,同比增长26.5%,快递业务量规模连续三年在全国居第8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0.46亿元,比2020年增加88.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汕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44.9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五,仅次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占全市GDP比重为10.76%,高于全省5.1个百分点,是全省唯一一个占比突破两位数的地级市。

今年以来,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汕头“非遗游”“红色游”“乡村游”“海岛游”等热度升高,消费市场趋于活跃、表现可圈可点。1至8月,全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增长21.6%。数字背后,是全市将文旅“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的实践。

长远来看,坚持“贸”字当先、“工”字为本,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汕头依旧是有基础、有优势、有信心能加快推动汕头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底气和信心,来自于汕头工、商皆旺的扎实基础,和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明显优势。

蓄势何以向强?

前三季度,汕头全市新登记制造业企业2038家,增长12.0%。市场主体的蓬勃生机,背后是人才与创新动能的有力支撑。

正值第四届汕头人才周举办期间,海内外院士专家、高校代表及人才嘉宾等180余人齐聚汕头,一系列瞄准前沿领域的高端对话将接连登场。

作为第三次参与汕头人才周的“老朋友”,国际潮团总会执行主席、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会长陈幼南对汕头的发展深有感触。

“这几年能感受到对人才和科技创新都非常重视,吸引了不少人才回来,我相信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陈幼南表示,随着汕头交通条件改善、科研平台强化,现在正是人才返乡发展的好时机。

人才“归巢”的背后,是汕头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自2020年汕头市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市新引进博士765人、硕士4476人,分别是事业单位原有博士的20.68倍、硕士的3倍,高层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引才育才,更要用好才。人才的集聚,离不开平台基础,且直接推动了创新平台的能级提升,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该实验室研究员董正亚表示,“这里不仅硬件基础好、科研仪器先进,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制度比较宽松,可以让科研人员更好地利用技术创新去解决产业问题。”

目前,汕头实验室已在“碳中和化学与化工、高端精细化学品、高端化工装备”三大方向发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上取得系列成果。

创新平台的完善,带动的是全域创新能力的跃升。随着汕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多项科技创新指标实现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至77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6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99件;拥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达21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9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05%增至2023年的1.21%,显示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决心,推动创新“投入”有效转化为发展“产出”。

“汕”新凭何信心?

前三季度,全市“两重”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1.4%,比去年同期提升10.4个百分点。 硬投资的加码,离不开软环境的托举。

创新驱动与改革破局,如同一体两翼,共同支撑汕头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的同时,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正以更深层次改革打通体制机制堵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家出台支持汕头高质量发展重磅文件、省出台支持汕头建设活力特区集成政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汕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政策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一套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政策体系,为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营商环境优化,成为改革成效的直观体现。

汕头圆满完成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秒批秒报”“不见面审批”事项分别提升至1000项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约达90%,连续四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首位。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反映的是政府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要素配置改革,直指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

通过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编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深化工业产业“标准地”改革等,汕头显著提升了土地、数据等关键要素的配置效率。这套“组合拳”打破了要素流动壁垒,让优质资源向优质产业倾斜。

侨乡特色优势,在改革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汕头高质量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推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程,创建“最美侨村”,建成开放潮汕华侨博物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些举措不仅留住乡愁记忆,更搭建起联通内外的桥梁。

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在改革中实现全面提升。

汕头获批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汕头联动发展区和汕头临港经济区,汕头保税区成功转型升级为汕头综合保税区,实现全域封关运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共建,从“沿海开放”到“全域开放”,汕头的开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动能、创新浪潮、开放活水,汇聚成这座城市笃定向上的发展信心——透过“十四五”期间汕头在产业转型、人才集聚与改革突破上的扎实步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特区城市的韧性成长,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活力汕头正从“夯实基础”迈向“整体起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上持续向前。

南方+记者 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