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芒,新一期“我为什么当老师”上线

教育莞家 2025-06-29 19:28

如果说“东纵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红色丰碑,那么“虎门销烟精神”则是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挺起的民族脊梁。186年前,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以惊世之举,照亮历史长卷,让世人记住了虎门销烟,也记住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

6月29日12:00,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五期(总第四十三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追寻林则徐的精神足迹,探寻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如何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馆校合作

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

1839年6月,虎门海滩上升起的滚滚浓烟,不仅销毁了237万斤鸦片,更点燃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斗志。这场持续23天的销烟,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唤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林则徐以雷霆手段捍卫民族尊严,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他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拥抱先进文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表示,林则徐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上,更体现在他开眼看世界的远见卓识中,“他主持编写《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种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革新意识和全球视野,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仍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如今,虎门销烟的烟火早已散去,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更要从中汲取力量,滋养青少年成长。在虎门镇,教育部门、各学校,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依托,通过馆校联动、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形成了红色教育全域覆盖的全新格局,让红色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

“自2021年学校和鸦片战争博物馆共建‘莞疆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我们联动开展了‘和美大同 疆来粤好’馆校合作大思政课教育项目,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校长尹兴河介绍,该项目也入选了国家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示范项目、精品项目名单。

在虎门,还有更多学校在“校内阵地+校外场馆+线上平台”三维育人场景建设中,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不断让红色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养分。虎门镇教育管理中心思政教研员郭羽介绍,在校内,虎门各学校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氛围,通过主题墙绘、红色图书角等让红色文化浸润校园每个角落;在校外,则与鸦片战争博物馆等红色场馆联动,创新构建“定制课程+实景课堂+主题研学”的育人链条。

“守着这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肩上有一份责任和重担,要讲好家乡的厚重历史,更要让这份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否则,就对不起为了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先辈,也对不起孩子们眼里对历史的好奇与憧憬。”郭羽如是说。

学校探索

把爱国强军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

红色基因并非尘封的文物,踏入沙角炮台,那些抹不掉的弹痕依旧铭刻着当年的烽火岁月;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销烟模拟场景里,总能见到孩子们伸手想要触摸那段历史……正是这些鲜活的历史印记,让教育人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里,而应该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深处。

“沙角小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国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沙角炮台的历史硝烟与现代国防实践的交融中,筑牢家国情怀的精神基石。”虎门镇沙角小学教师吴雪玲介绍,为纪念沙角保卫战184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联合鸦片战争博物馆组织开展了“沙角保卫战”系列实景思政课,组织不同年级学生来到沙角炮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思政教育活动。

比如,五年级师生围绕“重演英雄志 共铸民族魂”主题,精心创编历史情景剧《血铸沙角》,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串联起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再现1841年陈连升父子与六百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最终回归“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时代主题,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埋下爱国、爱军的种子。

这种浸润式的国防教育也结出硕果,近年来,沙角小学培养的多名学子在完成后续学业后选择报考军校或参军入伍,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之志。

传承虎门特有的历史精神,虎门镇东方小学非常重视禁毒教育,学校副校长奚品回忆,2008年,他们几经辗转,跟民族英雄林则徐第六代长孙、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林鸿汉先生取得了联系。从那时起,林老每年“虎门销烟”纪念日前都会千里迢迢来到虎门,为师生们做毒品预防教育讲座,这场跨越时空的教育活动至今已坚持了17年。

“去年是虎门销烟185周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新颖的方式讲好这段历史,引导孩子们传承林则徐精神。和林鸿汉先生沟通后,大家一致决定创作一首原创歌曲,最终定名为《致敬林则徐》。”奚品介绍,这首歌创新地结合了朗诵和歌唱,旋律朗朗上口,深受学生们喜爱。

当爱国强军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生长,当“苟利国家,岂避生死”一遍遍被学生吟唱,当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回响交织共鸣……这不仅是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缅怀和纪念,更是新时代少年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庄严承诺,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最生动的诠释。

传承创新

让先贤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继续传递

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当红色教育成为他们口中的童谣、笔下的书画、脚下的研学路,“苟利国家生死以”,这份舍身许国的基因就有了新的载体、新的表达、新的传播与接任者。

东莞市虎门镇第三中学教师李珮殷是土生土长的虎门人,她说则徐精神就像家乡的空气和水一样,滋养着她。年少时,是老师们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前为她讲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如今,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怀着感恩与使命回到这片滋养她的热土,让先贤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继续传递。

李珮殷说,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则徐文化建设,各学科积极响应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学生们在校歌中唱出传承林公精神的决心,在历史情景剧中演绎赤诚,在道法课上讨论“虎门销烟”启示,在研学中触摸历史的厚重,在手抄报和演讲中真诚表达对英雄的敬仰……

“那份由内而外生发的认同感和精神成长,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价值,参与其中,是深刻的‘教学相长’。”她说,这个过程,也让她对这位英雄的认识,从儿时的感性崇敬,升华为更理性的敬仰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层理解,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底蕴和思想深度。

未来她将从深化“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强化“学科融通”的项目式学习、拓展“数字化”与“生活化”表达三个方面深化探索,通过设计以则徐精神为核心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开发则徐文化主题的校园AR导览、微课或互动游戏等,让历史活起来,也让则徐精神,像种子一样,深植于学生心田,转化为对民族、对国家深沉的爱与责任。

今天,当我们站在虎门炮台遗址前远眺珠江口,那场震惊世界的销烟壮举已化作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恰如珠江浪潮般奔涌不息。

从鸦片战争博物馆到东江纵队纪念馆,从虎门销烟到抗日烽火,在东莞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每一处都镌刻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密码。这种精神既是对同仇敌忾、舍身许国的当代诠释,更勉励青少年树立破旧立新、勇立潮头的创新意识,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共同铸就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图片:南方+记者 孙俊杰 冯文美

海报:袁永平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