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的田野,共生的“世界工厂”|全国土地日策划

作者 龚菊;黄政正;邓浩 2025-06-25 08:51

“水渠通了,小田变大田,拖拉机能直接开进田里,产量也跟着上来了!”东莞市谢岗镇赵林村的菜场管理员阿胜,一边整理刚摘下的韭菜,一边感慨。他种了一辈子地,从手抬肩扛到如今机器辅助,田还是那块田,但气象已不同。

万物土中生,有地斯有粮。在城市竞合的浪潮中,如何守住“米袋子”的根基,东莞急需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

近年来,东莞坚守耕地保护总量不少于13.6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0万亩的底线目标,以“耕地保护集聚区”为突破口,探索破解耕地碎片化困局,让耕地保护成为城市发展逻辑中重要一环,更好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谢岗镇耕地保护集聚区鸟瞰。

谢岗镇耕地保护集聚区鸟瞰。

集聚的田野,进击的“世界工厂”。第35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一起探寻这座工业城的耕地保护启示录。

一个“耕地保护集聚区”的诞生

工业城市如何谈耕地?这是东莞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直面的首要命题。

纵观全市,耕地布局极为零散,部分单宗面积不足5亩,与工厂、道路、居民点犬牙交错。

“耕地零散化没有未来。”谢岗镇自然资源分局一级主任科员庞有祥具有多年执法经验,谈及耕地保护时他直言道。

种种现实催生了这一制度创新:“耕地保护集聚区”。

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东莞首次以集聚区为核心,提出一整套耕地保护模式:以现状耕地和农用地为底盘,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既作为未来的耕地和农业保护空间,也作为恢复耕地潜力空间。

麻涌镇的千亩稻田。

麻涌镇的千亩稻田。

集聚区不仅在物理上形成连片,更在制度上集约统筹、资源上集中配置,成为全市耕地恢复的主阵地。自2022年以来,东莞每年分解耕地恢复任务至各镇街(园区),确保年内耕地总量平衡,逐步实现耕地布局由细碎零散向连片规整转变。

谢岗镇正是这一战略实施的阵地之一。

位于“东莞东大门”,该镇的耕地恢复项目集中在粤海大道以北,涵盖黎村、赵林村、谢岗村,总建设规模约1000亩,目前已实现耕地流入约400亩,预计今年可再新增流入300 亩。

谢岗镇黎村。

谢岗镇黎村。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业基础设施系统配套,现代农业雏形初现:灌溉系统、农机服务、冷链运输……农业变得更“能打”,农民变得更愿种。

摄影爱好者在谢岗镇谢岗村“打鸟”。

摄影爱好者在谢岗镇谢岗村“打鸟”。

更远的图景也在铺开。结合农文旅融合理念,赵林村、黎村正规划田园休闲观光项目,串联周边空间,使得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有机嵌套。谢岗镇则计划打造千亩级别“良田公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集体参与,建立收益共享机制,让耕地既有保护红线,也有发展“活力线”

“耕地集聚区建设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也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守牢了耕地红线。”谢岗镇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场“田地重构”的实验

耕地集聚从哪里开始?

在谢岗镇,耕地恢复的第一步,是给土地做一场系统而细致的“体检”。前期,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全面摸排梳理镇内土地情况,统计位置、面积、现状及配套设施等信息,并结合现有耕地情况,科学开展耕地集中连片选址,为耕地集中连片恢复绘制出一张“作战图”。

“第一步是选址科学,第二步是让老百姓看得见收益。”庞有祥表示,这一过程既要注重规划衔接、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地类衔接等技术要求,也要守住民意,尊重群众意愿。

谈判中,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村民权益,各环节设下“底线”——拆迁要依法赔偿、施工期土地闲置要给予租金补助,竣工验收后的耕地出租价必须不低于原先水平,确保农户收益“看得见、算得清”。

谢岗黎村一地块整改前后对比图

谢岗黎村一地块整改前后对比图

为此,镇相关部门与村两委多次实地走访,反复协调各方利益,优先选择那些本身规模较大,或整治后可与周边耕地形成集中连片格局的地块,先行实施耕地恢复,而后逐步实现耕地集中归并,并顺利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撂荒耕地、恢复后无人耕作的耕地合法合理向种粮大户、合作社流转。

在谢岗镇,一地块正在平整起垄。

在谢岗镇,一地块正在平整起垄。

谢岗镇赵林村正在平整地块。

谢岗镇赵林村正在平整地块。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谢岗镇还组织了多场专业培训,涵盖耕地恢复标准、适宜作物种植范围、土地流转流程等内容,现场答疑,解决村民顾虑。

加强耕地保护,不仅要严守数量,还要提升耕地质量。比如填土前,要求填土方必须提供土源检测合格报告;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监督,定期到现场检查填土土壤情况,杜绝外来车辆偷倒垃圾;复耕阶段,采取柱状土采样的方式,确保深层土质达标。

谢岗镇赵林村田地一景。

谢岗镇赵林村田地一景。

谢岗镇赵林村田地里不同生长阶段的韭菜。

谢岗镇赵林村田地里不同生长阶段的韭菜。

“这块地原来是50亩的鱼塘。”站在赵林村整治后的农田边,谢岗镇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张千里表示,“现在通过清淤回填、种植层覆盖、完善水利设施,该地已恢复为高标准农田,由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村民和集体经济都得到了实惠。”

恢复一块、验收一块、移交一块、种植一块。“现在,东莞市铭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丰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入驻了我们集聚区。”谢岗镇农林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带来了现代农业模式,串联起社会化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了整个种植成效,也推动黎村基本农田保护区成功申报为2025年东莞市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农户在地里种毛瓜。

农户在地里种毛瓜。

村民在田地里劳作。

村民在田地里劳作。

从鱼塘到农田,从碎片地到集聚区,这是一场土地的重构,也是一场关于利益、信心的重塑。

一次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在这场“田地重构”的实践中,一名名田长“在路上”。

罗伟洪是谢岗镇黎村第七网格的田长。每周,他要戴着草帽、巡查手机,在300多亩责任区巡查、拍照、定位,和农户们唠嗑,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针对一些基本设施农业用地,规划建设泵房、工具房等虽然建起来了,但是依然要避免后期乱搭乱建。”

罗伟洪在巡田。

罗伟洪在巡田。

这是东莞构建“人田对应”网格监管体系的缩影:以“田长制”为主轴,形成市、镇、村、网格“3+1”四级管理机制,全市共设立1515个田长网格、2437名田长,实现耕地管理全覆盖、全闭环、全责任。

除了人巡,科技监管也同步发力:无人机巡查、塔杆高清摄像、移动端上报系统构成空地一体化监管网,实时掌控耕地动态。

“有了田长制,谁来管、怎么管、出了问题谁担责,都有了明确依据。”谢岗镇赵林村网格田长赵进光表示,制度到位让大家“不敢乱来、不能乱来”,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各类非农建设对耕地的无序占用。

谢岗镇赵林村口的标语。

谢岗镇赵林村口的标语。

与此同时,东莞在城市建设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凡涉及耕地项目,必须严格落实耕地总量管控要求。在谢岗镇,产业园建设与耕地恢复同步推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如期落地,相关产业链条集聚形成,银湖现代化产业园区加速建设中。“我们既守住耕地数量,也保障城市发展。”谢岗镇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麻涌千亩稻田建有观景台,立于台上可见白鹭飞。

麻涌千亩稻田建有观景台,立于台上可见白鹭飞。

田野在集聚,城人在共生。制造之城东莞,正以系统思维守护好良田沃土,以土地重构推动制度重构、产业重构与生态重构,逐渐绘制出一幅幅城乡共赢的现代化图景。

采写:南方+记者 龚菊

图片:黄政正 邓浩 龚菊 谢岗镇自然资源局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