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改变了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呈现方式,还重塑了教与学的互动模式。12月12日上午,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举行了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双区”建设成果博览会,这次活动展示了荔林小学作为深圳市“双区”智慧教育示范校的新思考、新实践。
活动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承办,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余耀贤、校长魏艳侠及15所成员校教师代表、广东东莞寮步镇校长参观团,参加线下活动。
深圳将评选100所人工智能试点校
开幕式由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数字化转型研究部部长冯亮主持。深圳市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成瑜致开幕词。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张惠敏主任做主题讲话并宣布博览会开幕。
张惠敏主任表示,下一步将会编制深圳市教育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进一步探索数据驱动的人机共育的教学实践。2025年将会评选100所人工智能的试点学校,开发100所人工智能的课程,在人工智能AI赋能空间等等方面做统一的部署。
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个性与公平的教学
本次活动中,荔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祖志做了题为《“精·智”教学评:构建数字化育人新生态》的主题汇报。他谈到,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全球教育改革趋势,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个性与公平的关键。
张祖志提出,在此背景下,荔林小学发现数字化工具应用存在集成意识缺乏、应用场景策略不足和数字行政能力偏弱等问题,导致落地、方法和评价失准。学校的探索应围绕数字化育人展开,致力于解决数字化工具应用中的问题,构建新的教育生态。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是核心,数字化有助于解决大班额下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困境,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精智’教学始于学术,终于育人,未来将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实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张校长说道。
教育数字化赋能融合育人
数字化工具如何应用在课堂中,赋能融合育人?荔林小学英语科组长戴珊阳老师分享了数字化赋能的英语学科“数智”教学模式案例——《数导教,智助学》。该校英语科组构建了英语数智教学模型,通过研发数字化工具,如智能语音输入设备,应用于AI听说课堂,实现了精准教、多维评、个性学、分层测、多元备,达成学、教、评、练的智能化融合。
据戴老师介绍,此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课堂诸多问题,如课堂语言反馈不及时、个体评价难展示、综合素养评价规模化耗时等。教师能借此看见每个孩子,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高涨,在多项比赛中获奖191项。同时,该教学实践助力教师素养提升,学校也在多个教育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课例展示环节,荔林小学数学科组任平平老师和四(7)班的孩子展示了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信息融合教学课例,课程依托“智能纸笔”的技术支持,利用透明方格纸、PPT 课件等辅助性的材料,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堂的笔记,与教师同步,学生的答题状况能得到迅速、准确、及时的反馈,真正实现数据导向下的精准化教学,也实现了数学与地理学科在应用领域的跨学科融合。
专家嘉宾共论教育数字化教育推广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曹晓明教授高度评价荔林小学智慧教育成果,并从顶层设计、行动路径、三阶升维、教师素质素养等方面点评此次活动。
“日常课堂是否能够进行全科数字化课堂?”“教师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如何?”参会嘉宾们开展交流和探讨。张校长表示,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数字化全过程参与,但在教学改革的方面,由于教学工具的局限,实际上还不能实现全科数字化,也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要用数字化工具。对于教师来说,数字化是一种价值赋能方式,让教师更快地成长。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校长魏艳侠表示,南实集团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深度融合并引领这一转型浪潮。从1996年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到1999年率先构建起全国小学首个千兆校园网,再到如今提出的“5+41”实验项目和抢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条新赛道创新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南实集团荔林小学将积极推动信息技术赋能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构建智慧化的学习场域,打造精准课堂,让信息技术真正的走进课堂,服务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南实集团党委书记余耀贤肯定了荔林小学在精智教学实践中的大胆尝试和示范引领,鼓励老师们继续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实验精神”,在数智化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通过数智化工具集成应用,促进融合育人。构建数字化学习生态,落实规模化因材施教,形成南实育人表达。
撰文:陈斐 钟琨
摄影:潘智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