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整治增强“四力”,高明“百千万工程”重点行动再升阶

作者 朱苏娇 2025-01-13 20:59

1月13日,佛山市高明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后的首个工作日,高明区召开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年度总结会。会议以实地验收和总结会议的形式,全面检验去年全区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区只争朝夕、接续奋斗,全力推动园区整治提升取得更大成效。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高明区委书记姜岳新表示,抓园区就是抓发展,抓园区就是创未来,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是高明区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第一要务,新的一年,全区上下要全力推动园区从“1.0版本”的“绿美平安”,向“2.0版本”的“智慧共享”“3.0版本”的“低碳高效”迈进,努力打造更高阶的现代化园区。

盘点2024

园区焕新,产业向上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空间载体来支撑。2024年,高明把覆盖全区四镇街的九大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作为高明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第一要务、最大特色,以“绿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五大理念推进整治提升,深入实施六个加强统筹、六个下狠功夫、六个注重“三个六”行动,推动园区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

经过一年的整治攻坚,高明九大工业园区已实现“绿美平安”目标,总的来说,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更”。

样子更美。2024年,高明将山、水、林、湖、岛等优良生态要素融入园区建设,新建园区口袋公园39个,完成“三线”整治超1000公里、绿化美化33.7万平方米,建成5个示范园区,实现“园中有景、景中有园,厂在园中、人在景中”。

底子更实。2024年,高明聚力补齐园区配套短板,启动5个邻里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公路30公里,改造排水管网21.6公里,增设停车位约7000个、充电站及充电桩263个;加快产业导入,全年招商引资额突破600亿元、出让工业用地3297亩,盘活低效产业用地5514亩、闲置厂房34万平方米。

点子更多。园区整治提升没有现成经验办法,高明摸着石头过河,互学互促、比学赶超,成功探索了平安园区、职工农场等许多新办法、新亮点,干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效。

日子更好。2024年,高明将工业园区整治提升与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园城共生、园镇共建、园村共治、园校共融等新模式,企业、员工、群众反响良好,超470家企业出资出力参与园区整治,投入资金超1.7亿元。

姜岳新表示,通过一年的实践锻炼,许多干部的能力明显提高,干事创业劲头更足,越干越有劲、越干越自豪、越干越有信心;部门联动更加协调顺畅,凝聚力明显提高。“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干好工作的基础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奋进2025

以“四个突出”增强园区“四力”

工业园区整治是高明打基础、利长远、谋未来的大事要事。高明工业园区整治提升,今年要怎么干?

姜岳新提出,新的一年,全区上下要全力推动园区从“1.0版本”的“绿美平安”,向“2.0版本”的“智慧共享”“3.0版本”的“低碳高效”迈进,努力打造更高阶的现代化园区,重点要以“四个突出”,增强园区“四力”。

突出品质提升,增强园区承载力。回顾来看,目前高明九大工业园区建了很多门户标识、充电站等,但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体的协调性、美观性有待加强。姜岳新表示,新的一年,要坚持形神兼备、软硬兼顾,不断提升园区功能品质,要坚持标准引领,推动园区整治“全面铺开”,实现全域工业园区“绿美、平安”;坚持美学赋能,加快构建荷城“紫”、杨和“绿”、明城“红”、更合“蓝”、西江产业新城“橙”的五彩缤纷、差异发展新格局;坚持补齐短板,持续推进道路交通、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个镇街邻里中心建成运营,更好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要,深入实施ABC联动发展计划,加快推动西江产业新城科创基地建成运营,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不断提升园区科创服务质效;坚持长效运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政企合作、以用代管、委托管理等模式,推动园区环境品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突出产业提质,增强园区竞争力。开展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只是路径、抓手,根本目的还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今年高明工业园区整治提升要坚持特色立园,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集聚新高地;壮大存量企业,加快实现从“制造工厂”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升级;大抓招商引资,确保全年招商总额超600亿元、出让工业用地超3400亩。

突出治理高效,增强园区凝聚力,要以“智慧+网格”优服务,以“自治+互促”增活力,让园区成为企业安心扎根、茁壮成长的优质沃土。

突出共建共享,增强园区牵引力,要深化园城共生,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注重园镇共建,围绕工业园区企业、员工需求完善城镇功能配套,着力打造形神兼备的美丽圩镇;注重园村共治,以“龙头”带“地头”“车间”联“田间”,不断拓宽强村富民路径;注重园校共融,推动园校企三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政策宣传、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建立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助力园校企实现从“组合”到“融合”的深层次合作。

撰文:朱苏娇 陈卫明

图片来源于高明各镇街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