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与化橘红基因的双向奔赴:化州解锁“百千万工程”新质生产力密码

化州融媒体中心 2025-03-01 07:59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化州实践,看县域经济如何以“化橘红”为核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要素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硬核动能”。在广东粤西,茂名化州市以“中国化橘红之乡”为底色,将千年药果与现代生产力深度融合,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带动超35万从业者增收,生动诠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解锁了“乡村振兴必须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以产业升级实现‘质’的突破,带动‘量’的跃升”的密码。化州,正以中央政策为纲、以地方实践为纬,编织出一幅三产融合的县域振兴图景。

科技赋能:从“传统药果”到“数字孪生”的质变跃迁——解码新质生产力·贯通科产融合·破局“药食壁垒”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用科技重塑生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的部署,在化州转化为化橘红产业的科技突围。化州以“药食同源”政策突破为突破口,重构产业生态。2024年8月,化橘红正式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打通“药品+食品”双轨发展通道,催生200余种深加工产品,涵盖药品、饮品、日化品等领域。通过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山大学等13家科研机构合作,建成全国首个化橘红基因库,建成11个科研平台及2个博士后工作站,实现加工转化率100%。数字化革新同步发力:建成全国首个化橘红大数据平台,实现从种植到消费端的全流程溯源;化橘红产业通过“互联网+”构建多元化销售体系,电商从业人员超万人,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突破30%。 

三产共振:从“单一种植”到“生态共同体”的融合跃升——延展大产业链条·激活文旅基因·锻造品牌矩阵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化州以“化橘红+”模式作答:

  • 一产筑基:种植面积扩至13万亩,建设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深融集团等龙头企业投资15亿元打造产业园,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机制,带动3.5万人增收。  

  • 二产提质:开发橘红啤酒、咖啡等2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培林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3500万元,产品远销中东市场,进军欧美。

  • 三产赋能:打造化橘红博览中心、“百果飘香”等文旅地标,串联农文旅研学路线,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2024年“中医药文化夜市”“村BA”“村K”等创新活动引爆流量,文旅收入同比增长45%。 

品牌建设同步突破:“化州橘红”跻身全国区域农业品牌百强,获评“粤字号”20强,与吉林人参结对推广,形成“南橘北参”品牌联动格局。 

人才觉醒:从“乡土情怀”到“新农人矩阵”的动能转换——头雁领航强基·双创生态赋能·青春力量破圈

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的返乡创业故事成为标杆:其合作社复管化橘红5000余亩,带动3000农户增收,推动炮制技艺申遗。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化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实施人才赋能战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在政策扶持下,化州创新“新农人1234工作法”,7000余名电商从业者、378名农业托管员组成“数字新农军”,村集体平均增收20%以上;建成全省首个镇级农业双创孵化园,吸引20家企业入驻,新增岗位250个。

各镇(街道)“微工厂”模式更培育500多家乡村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改革典型案例。 可以说,中央一号文件“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的要求,在化州转化为立体化人才工程,也印证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让乡村成为人才施展抱负的沃土”的期许。

生态重构:从“产业孤岛”到“城乡共融”的生态升级——重塑“圩镇风貌”·贯通“绿美廊道”·点亮“夜经济”

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以系统思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百千万工程”牵引下,化州推进城乡功能重构,如将新安镇油库旧址改造为水果主题公园、东方红村打造“四小园”生态景观等举措,以“微改造”推动“大更新”,这不仅回应了中央一号文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的部署,更以人居环境的提质升级吸引人才返乡、产业下沉,形成“圩镇焕新—人口回流—经济激活”的良性循环。

同时,化州以鉴江流域综合治理为轴心,清退污染源、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推动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7,既筑牢了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又呼应了中央“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耕地保护战略,更是化州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践行。而“鉴江夜游”、村“BA”、村K等业态融合,传统农业县的时空价值延伸至“全时段消费”,与中央一号文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要求高度契合。2024年文旅收入同比增长45%的数据,印证了夜间经济对农民增收、就业扩容的乘数效应,更以“流量经济”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起“城市反哺乡村、乡村赋能城市”的新型共生关系。这三重战略的协同推进,既是化州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准落地,更是以县域为单元探索中国式城乡融合道路的生动注脚。

结论与展望:在政策与创新的交响中迈向“县域现代化”

中央一号文件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命题与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再造新广东”的擘画,在化州呈现了产业链纵深拓展、城乡功能再升级、文旅体IP全域渗透三重启示,也以“千年化橘红”为锚点,构建起“科技赋能—三产融合—人才驱动—生态共融”的乡村振兴闭环。

    展望未来,化州将继续坚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产业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持续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让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这片土地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书写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