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聚焦“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进行讨论,审议通过《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等文件稿(下称“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共40个,分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综合改革、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等4个专题分批发布。
其中,佛山市高明区探索“耕地银行”推动耕地集约流转入选第三批发布的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专题。
“耕地银行”又被称为“土地银行”。高明区以明城镇为试点,创新建立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核心的“耕地银行”机制。简单来说,即打破地块边界壁垒,鼓励村民像存钱一样,把土地存进“耕地银行”,以此破解土地集约难、改造难、流转难、招商难的难题。
从具体操作来看,高明区成立镇属公有企业明丰公司作为“耕地银行”,主导实施以集约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不同村组、农户的地块边界,通过协商流转、公开招标、补偿退出、买断租期等方式,引导不同村组、农户“存”入闲散地、撂荒地,交由“耕地银行”提质改造为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农业土地,构建起“农户(村集体)流转—‘耕地银行’(公有企业平台)收储建设—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招商”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
通过“耕地银行”零存整贷后,小田变大田,土地规模效益显现、新技术更易落地,土地收益由低效变高产。
据悉,镇属公有企业和村股份(经济)社分别签订存地协议,统一年限为20年,水田、鱼塘分别按每年每亩1600元、2500元计算租金,每3年递增10%,并对招投标溢价增值部分按1:1比例结算分成利息。与此同时,村民“存”入“耕地银行”的土地都会经过测绘并建立数字云图,合同期满后根据土地确权情况退还,打消村民后顾之忧。
“耕地银行”模式的土地集约效果、经济带动作用明显。根据公开报道,明城镇通过“耕地银行”累计集约土地1.4万余亩、建成高标准连片化稻田1.2万余亩、标准化集约改造池塘约2000亩,水田、鱼塘发包价格分别提升33%、66%,助力2023年高明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增长7.6%、20.25%;崇步村集体收入突破至约1000万元,增长近100%。
“耕地银行”也成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加速器”,为一二三产融合提供更多可能。
高明区的万亩稻田就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高明区万亩稻田。明城镇供图
高明区万亩稻田。明城镇供图
从分散种植草皮、韭菜等低端产业,到连片发展成为融合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优质稻米加工展销、休闲农业观光、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万亩水稻公园,万亩稻田激活农业资源效能。
据统计,万亩稻田的水田发包价格由原来每亩不足1200元提高到1600元,鱼塘由原来每亩不足1500元提高到2500元,新岗村等相关村集体收入突破1000万元,明城镇农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8.2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13.7亿元。
“耕地银行”模式的应用大大带动了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让撂荒地“活”起来,乡村兴起来。
撰文:王蓓蓓 朱苏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