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百千万工程”,有很多路径、很多可以作为的突破口。大地艺术这条路,佛山南海看准了、走对了。
11月16日,紧承2024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热度,“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开幕。来自海内外165组艺术家的95个艺术项目,围绕“水係南海”主题,以西樵山、桑园围为脉络,让西樵、九江两镇的271.87平方公里大地本身成为艺术。(相关链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
作为南海近十年最“出圈”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场已经进行到第二届、如期举办的大地艺术节,不仅仅是“艺术”的一场节日,更是“南海大地”以艺术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场经验展示。
自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以来,大地艺术,或者说以艺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在全球开花,也包括中国的许多地方。在陕西西安,有关中忙罢艺术节;在浙江杭州,有在青山群响艺术季;在河北承德,有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在内蒙古阿尔山,有阿尔山乡村艺术季;在江西景德镇,有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同源的浮梁大地艺术节……
在广东,大地艺术节有且只有南海一个;以艺术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县域实践也虽有,但很难像南海这样大的规模和影响。2022年底开幕的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3个月的集中展期内吸引了海内外超141万人次观展,带动的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
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廖明璨 摄
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廖明璨 摄
南海之所以举办大地艺术节,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在地性。跟普通的艺术展不同,大地艺术节从策划到展品创作,始终与在地的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等紧紧相连。尤其重要的是,大地艺术节在集中展期结束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日常运营期,直到今天。也正因此,有超过三成的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被保留在西樵大地,成为“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的展品。
南海之所以举办大地艺术节,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时代性。南海从来没有“为艺术而艺术”。不为艺术,那为的是什么?当然是这片土地上,在这个时代,乡村、城市的发展,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正如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策展人孙倩所说,大地艺术节模式的核心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地域策展、在地创作、在地长期发展。也正因此,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在流量极难获取的今天持续出圈。
南海之所以举办大地艺术节,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系统性。无论在地性,还是时代性,都必须要在一个系统工程里才能得到实现。如果仅仅是把大地艺术节当成一个艺术项目,或者一个文旅项目,那大家一定会失望。
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不仅让区域文旅出圈,更作为“百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推动南海人文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南海基层治理、城乡美学、干部队伍的发展。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把开幕式设在全区文化发展大会的第二天,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把开幕式设在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第二天,这当然不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有着通盘的考量。
比如很多艺术节观众都有印象的“西樵志愿者-鸡蛋花队”,就是一支由本土村民积极参与的艺术节志愿服务队伍。特别是儒溪村、太平墟艺术片区的志愿者,最开始面对艺术节有一些羞涩、不理解,后来逐渐主动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还邀请游客到自家吃饭。这样的案例,丰富了“居民共创+本地志愿者+青少儿童体验+院校学生实践”的大地艺术节探索,也提升了本土居民的文化自信、治理水平。
两年了,以大地艺术节为媒,在“最初的湾区”,世界深切感受到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魅力。艺术家们来到南海,他们的作品就是南海。观众游客们来到南海,他们看到的艺术品就是南海——这样的大地艺术,不是写写画画的艺术、不是装装点点的艺术,而是“百千万工程”生动实践的艺术。
正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所说,举办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来,越来越多艺术家、创作者扎根南海,在人文风土中激荡灵感,在创新创造中激活城乡。“以文化艺术带动地域振兴”,正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生动现实。
采写:南方+记者 熊程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