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医学减重再掀热潮,多家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作者 廖钰娴;王昌辉 2025-04-25 10:53

在惠州,医学减肥再次掀起热潮。

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体重管理。

事实上,“体重管理年”在2024年就已启动。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广泛建立起支持体重管理的社会环境,显著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使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此前,体重管理相关诊疗服务在惠州已有开展。南方+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均可提供体重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其中,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即将开设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市第三人民医院则是在3月揭牌成立体重管理门诊。

儿童超重成突出现象

“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更是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的主要诱因。”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吴少彬说。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达到4180亿元。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重”压之下,更多的健康风险潜藏其中。吴少彬介绍,肥胖不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风险增加以及骨关节疾病等健康问题,更是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依据我国健康成年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标准,正常范围为18.5—24。若BMI介于24—28,则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即为肥胖。此外,成年男性的腰围介于85~90厘米,女性腰围介于80~85厘米,可视为中心性肥胖前期;若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厘米,则判定为中心性肥胖。

超重和肥胖正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临床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是引发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中风、鼾症等一系列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另外,有60%—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都伴有肥胖。肥胖还可以引起并加剧胰岛素抵抗和内分泌代谢紊乱,从而容易导致流产、不孕不育发生。

或许更令人担忧的,是日益凸显的儿童超重现象。上述报告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有研究预测,若超重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孩子9周岁,身高才1.31米,一顿能吃两个汉堡,经常打羽毛球,近一年来却没长个子”,这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曾经接诊过的儿童肥胖症病例。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寒暑假期间,门诊都会接诊不少肥胖儿童和青少年。

“肥胖只是表象,大部分孩子都伴有高尿酸、高血脂、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上述负责人指出,饮食习惯不健康、缺乏锻炼或心理压力过大以及遗传因素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其中饮食是“罪魁祸首”。

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

目前,惠州已有多家公立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一名体重超200斤的成年男性,在营养科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医学营养减重,两个月减重近30斤,其中脂肪减掉29.6斤,肌肉量增加0.2斤。患者随后进入过渡期饮食,一个半月后门诊随诊,体重没有反弹,肌肉量略有增加。

这是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肥胖门诊的真实案例。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针对人群肥胖发病的新趋势,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专门成立了由内分泌科、营养科及体检中心多学科合作的肥胖与体重管理门诊。在多学科合作模式下,该门诊借助内分泌科、营养科、体检中心多学科优势资源,采用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模式,并配备专业的人体成分分析仪,可计算出人体内的肌肉、脂肪、水分的含量,还能确定各个肢体的脂肪比例,对肥胖人群减重过程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减重效果。对患者进行专业化的医学营养干预服务,针对单纯肥胖、肥胖伴有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脂、痛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产后修复、呼吸睡眠暂停等患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医学营养治疗方案,建立标准化的医学体重管理流程,对每一位肥胖患者实行针对性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医学营养减重标准化管理,让肥胖患者学会自我体重管理,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吴少彬表示,坚持科学饮食并配合个性化运动,可以防止体重反弹,维持健康体重从而受益终生。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17年开设肥胖门诊,是惠州地区首家医学体重管理专科门诊,以多学科联合方式帮助数万人成功科学减重,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医学营养减肥方案。作为惠州地区首家医学体重管理专科门诊,以及经权威单位认证的“国家级临床营养科建设试点单位”“百佳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基地”“体重管理规范化诊疗门诊”“医学体重管理示范基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由营养科、内分泌科主导,联合儿科、胃肠外科、中医科、妇产科、健康管理中心等多学科优势资源共同建立。该门诊负责人表示,自2017年开诊至今,已帮助数万人成功减肥,其中帮助数千名儿童青少年成功减重。

今年3月27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举行体重管理门诊开诊揭牌仪式,实行多学科融合,构建跨学科的肥胖精准诊疗体系。该门诊汇集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胃肠外科(手术减重)、中医科、神经内科、心肺康复科、康复科(针灸)及健康管理中心等多学科团队,由十余名高级职称医师领衔的权威多学科诊疗团队,配备专业护理团队及先进的人体成分分析仪、代谢检测设备等,构建成“评估—预防—治疗—随访”全生命周期及全干预周期的一体化门诊。

“门诊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涵盖肥胖检测、干预的全程管理。”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组长、内分泌·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专科主任李桂平表示,门诊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体重管理类型,通过体脂分析、脂肪肝测定等检测,协同多科室,从心理、饮食习惯等多方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疗法治疗肥胖受热捧

在体重管理门诊,一切都被精准地数据化了。

患者初次就诊,就要接受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检测,生成一个人体成分分析表,上面清晰地标示着每一位患者的身高、体重、腰臀围,以及体内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的构成比例,后者也就是体脂率,这是衡量一个人胖瘦的重要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则是身体质量指数(BMI)。

来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就医时,身高174厘米的惠州市民周先生体重高达110.8公斤,BMI达到36.6,已属于肥胖范畴。周先生肥胖的身材与其工作和作息习惯有关——他平时在办公室工作,作息不规律,三餐饮食以外卖为主,经常吃宵夜,几乎没有运动,导致体重近3年增加30余斤。此前,他曾以节食、健身等方式减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长期肥胖的他,更是患上了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受损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病。

通过4个月的营养干预,周先生在不节食、不挨饿的前提下,将三餐调整为营养丰富但能量较低的饮食结构,最终实现健康减肥近35斤,且减脂不掉肌,其中BMI下降5.7,腰围减少16cm,体脂率下降9.3%,内脏脂肪面积减少48cm2。主治医生介绍,周先生接受体重管理全过程未使用任何药物,减肥后高血脂、肝功能损害完全恢复正常,脂肪肝和高尿酸程度也明显下降,疾病状态得到逆转和改善。

面对部分减肥需求更加迫切的人群,司美格鲁肽、奥利司他、替尔泊肽等药物成为了优先选择,虽然药物减肥已经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围绕其使用效果却存在诸多争议。

以司美格鲁肽为例,该药物原本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却因其减重效果受到不少减肥人士的追捧,也因此出现“降糖版”司美格鲁肽与“减重版”司美格鲁肽。2024年,“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才在国内正式获批上市。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各公立医院尚未采购该药品。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还明确了中医治疗方法。其中指出,中医治疗肥胖可通过中药、针灸、穴位埋线、耳针疗法、振腹法、太极拳等达到减重目的。

如今,除了饮食管理和用药,中医传统疗法也逐渐应用于减重领域。近期,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传统疗法中心,迎来了不少接受穴位埋线的患者。这是一种结合了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利用特制的细针管,在特定的穴位中埋入可吸收的线体(如羊肠线)后,线体在逐渐被吸收的过程,能够对穴位产生持续、柔和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肥胖目的。这种刺激类似针灸治疗中的留针效应,一次治疗可维持半个月甚至更长,不影响大部分日常活动,因此受到不少减肥人士的热捧。

手术或可长期维持较低体重

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不少重度肥胖患者通过接受减重手术等治疗,实现了科学减重。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李文煜告诉记者,此前该院曾接诊一名体重高达400多斤的重度肥胖患者。在这里,该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经过减重MDT团队给予的综合治疗。术后1年左右,该患者已成功减重100多斤。

作为惠州地区最早一批开展腹腔镜胃肠手术的医院,鉴于重度肥胖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并发症,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早在2021年就成立了全市首个减重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建立肥胖患者规范化一体化诊疗体系。这一团队由胃肠外科、内分泌代谢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营养科等多个专科组成,涵盖了中重度肥胖患者所有可能涉及的并发症专科。

类似的病例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并不鲜见。“如果通过单纯控制饮食结合运动的方式仍无法减重,并且已经引起了高血糖、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病症,就需要及时接受科学减重手术治疗。”李文煜介绍,减重手术根据不同减重机理分为限制摄入型、限制吸收型和混合型。目前减重手术的两种主流术式是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这也是国际减重联盟推荐的术式。

其中,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属于限制摄入型,腹腔镜胃旁路术属于混合型。“一般来说,术后头半年就会有大幅度的体重下降,体重基数越大,下降幅度越明显。”他说,两者不仅具有良好减重效果,相对手术风险低,而且术后还可以改善肥胖症引发的相关代谢性疾病,并延长肥胖患者寿命。据相关研究显示,减重手术可延长单纯肥胖患者寿命5.1年,可延长合并糖尿病患者寿命9.3年。

李文煜提醒,减重手术结合“生活饮食习惯调整及运动”,才能达到最好的减重效果,如果不重视术后行为管理也会出现体重反弹,因此,减重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门诊随访、行为干预。

在李文煜接诊过的减重手术病例中,同样有患者出现体重反弹情况,原因正是术后没有坚持随访,饮食习惯没有得到干预。“术后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可能逐渐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开始过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导致摄入的热量远远超过身体的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引起体重反弹。”李文煜介绍,缺乏规律运动和情绪性进食同样是引起术后体重反弹的重要原因。

在李文煜看来,科学治疗真正的难点在于让人们认识到肥胖是一种病。“传统观念里,人们总是认为肥胖代表福气,改变认知往往是最难的一步。”李文煜说。

延伸:

惠州将体重管理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体重管理的背后,是国家政策对于全民健康的关注。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5年2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响应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关于“体重管理年”的相关要求,惠州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管理知识宣传等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体重管理工作效能。

据悉,从2017年起,惠州市卫生健康部门就倡导并持续推动“三减三健”理念和项目(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体重)。2024年,市卫生健康局将体重管理纳入2024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市县(区)同步推进。不仅如此,惠州市疾控中心还推出全国首套“三减三健”科普知识绘本《我有健康好习惯》,创新健康宣传科普形式。

目前,惠州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7239个,总面积为1953.8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9平方米,一个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已然成形,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体重管理自由”。

惠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市级工作方案,大力开展体重管理科普宣教、推动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医疗机构、中医药等作用,为不同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精细化体重管理服务,推动市民提升体重管理意识,构建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局面。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