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检察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基层屏障”

作者 陈泽铭 2025-04-24 21:10

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是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流传着“一腹三翰林”“翁孙八进士”等历史佳话,拥有姓氏人文家风家训馆等文化载体。但因地处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隔代养育现象普遍存在,当地教育难题亟须解决。

为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打造未成年人“零犯罪”示范村,大埔县检察院积极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在百侯镇侯南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该院充分调动村委、社区等各方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以“小家庭”撬动“大社会”,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延伸未成年人保护触角,让缺失的“爱”归位。

诉源治理“治未病”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与家庭失管、教育缺位、社会支持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密切相关。诉源治理强调“抓前端、治未病”,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预防体系,从根源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诱因。

2024年,中共大埔县委政法委牵头开展关于预防和治理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旨在解决未成年人诉源治理问题,重点加强留守儿童临界预防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大埔县检察院结合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建设工作,联合县妇联在百侯镇侯南村举办首期家庭教育大讲堂,针对性地定制了以隔代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课,通过图文并茂形式阐释了隔代教育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类型利弊等,并与家长们分享了解决隔代教育难题的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家庭监护管教、关爱的缺失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没有人生下来就会犯罪,家长要切实履行好监护人职责,认真思考孩子犯罪的原因,坚决杜绝孩子再次违法犯罪……”在另一场家庭教育指导课上,检察官陈炜强调取保候审纪律、口头训诫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内容,帮助家长们拓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方法。

“我家孩子晚上出去玩我都不知道,我确实监护不到位……”黄女士对自己疏于监护的行为感到非常懊悔。在这场家庭教育指导课里,家长和孩子互相袒露心声、化解心结,有效助推涉罪未成年人回归正轨。

家长们表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传授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希望今后多举办这类活动。”

跟踪帮教“护归航”

司法裁决并非终点,而是重塑人生的关键支点。鼓励帮教对象参加志愿活动,让迷途的少年在在改正、奉献、成长的路上汲取更多正能量,进一步引导少年们践行社会责任,重拾生活信心,构建积极的社会情感联结。

大埔县检察院积极搭建未成年人保护志愿服务平台,成立“七色花”志愿者服务队,指导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公益志愿活动。联合社会组织到百侯镇侯南村开展困境儿童救助慰问活动,对困境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前,大埔县检察院多次会同社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走访筛查,建立长期跟踪帮扶关爱档案,开展多种救助保护工作。

“我跟着检察官到百侯镇走访慰问困境儿童,看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非常艰苦,但仍然努力向上,回想起曾经的我为了读书这件事跟家人大吵大闹,我感觉很羞愧。”正处于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的未成年人杨某在思想汇报中写到。

此外,杨某还参加了百侯镇敬老院的义务劳动,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床铺。他的暖心行动赢得了老人们的一致表扬,杨某兴奋地跟检察官说:“我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多的夸奖,做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就能让老人家们如此高兴。”

通过组织部分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的未成年人参加公益志愿服务,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实质化帮教矫治涉罪未成年人。他们表示,通过志愿活动真切地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今后会继续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甘奉献的社会有用之人。

志愿活动在跟踪帮教中的价值,不仅在于行为矫正,更在于通过“利他性实践”唤醒罪错未成年人的主体意识,使其从“被治理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是帮助其重建社会认同、培养正向价值观的关键路径。

法治宣传“伴成长”

普法宣传与村委、社区系统治理的连接,是法治精神与基层智慧的融合再造,通过法律供给精准化、治理参与多元化,破解了基层治理“法不到边”的困境,还培育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新治理生态,正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在乡村土壤中生根的关键实践。

“我是‘小埔’,你有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咨询我哦!”在百侯镇侯宝斋,智慧检务机器人“小埔”一出场便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大家争先恐后地向“小埔”询问法律问题,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刚才‘小埔’回答了大家许多问题,那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没有记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埔县检察院干警以“有奖+问答”的方式开场,点燃孩子们的学法热情。妙趣横生的课堂让小朋友们“学得懂,听得进,记得牢”,法治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孩子们的内心。

课堂之外,大埔县检察院还联合县妇联开展了“围屋家访”系列活动,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式”“暖心式”上门家访。在面对面交流中了解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法治教育,帮助其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向家长们普及关于家庭保护、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家长们更好地教育孩子遵纪守法。

据悉,大埔县检察院重视法治宣传的针对性,避免“大水漫灌”式普法宣传。一方面,积极推动检察官法治副校长实职化履职,制作“精品法治课”,结合受众对象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做好法治教育课程的研发和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法治进乡村、法治夏令营等活动,让法治教育更具实效性,让更多边远、困难、失管的未成年人体验法治文化、学习法律知识,预防边缘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

南方+记者 陈泽铭

编辑 罗蔚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