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3.4岁的“青春之城”东莞,老龄化浪潮悄然来袭——截至2024年底,东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1.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2.75%,且根据《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预测,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
然而,东莞并未让“银发浪潮”冲淡城市活力,反而以政策为基、服务为笔、创新为墨,将老年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从“食有所依”的温饱保障到“老有所乐”的精神丰盈,从“科技助老”的智慧赋能到“银龄有为”的价值重塑,为长者勾勒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
“好吃!今天的菜味道很好,在这个饭堂吃饭吃胖了。”南城雅园社区85岁的张婆婆说起“长者饭堂”就笑得合不拢嘴。长者们一起用过午餐后,时常会唠家常。部分长者饭堂还专门划出了休闲区,爷爷奶奶们在吃饱喝足的同时还能在长者饭堂里唠嗑、打牌、看电视。许多独居的爷爷奶奶,在这里不光填饱了胃,更被暖了心,生活也不再孤单。目前,东莞已经实现“每个镇街(园区)至少1个长者饭堂”的目标,让“吃饭难”不再成为老年人的烦心事。
餐食之外,更细致的守护藏在“家门口”。在寮步镇下岭贝村,居家养老护工每月定期上门,为梁婆婆打扫房间、测量血压;在茶山圩社区,“社工+康复师+义工”组成的服务团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与精神慰藉;针对重度失能老人,东莞按每人每月360至720元的标准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资助,更通过适老化改造,让沙田镇梁婆婆这样的失能长者在家就能享受助浴、理疗等专业服务。
如今,东莞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已基本成型:“银龄安康行动”实现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全覆盖,高龄津贴惠及21.13万老人,60周岁以上男性、55周岁以上女性不分户籍均可享受长者优惠乘车,1.5万老人享受居家养老补贴,52个“长者饭堂”实现镇街全覆盖、日均服务超5500人次,完成77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
在东莞,智慧养老的实践已融入日常。在南城街道西平社区,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里,电玩机、AI互动游戏与各类健身器材相映成趣,社区长者在此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俨然一座“银发游乐场”;在东莞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运营的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系统,轻点鼠标,全市约2.6万名老年人的详细信息便一目了然,为老年人提供了精准化、便捷化的服务。
智慧的温度,更深入到医疗健康领域。作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东莞正推动东坑医院护理院等机构打造“医养护融合”样本,让老人在护理院既能享受日常照料,又能实现便捷就医。
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坚实后盾。来自松山湖的东莞市元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全国首款“雷视双效检测+端到端跌倒大模型”应用产品“亲鹿Z9”智能看护机,当它识别到老人出现跌倒等紧急情况时,会自动拨打子女等看护人的电话,其创新性的适老功能获得市场广泛好评。
目前,东莞已成立银发经济产业联盟,并布局建设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核医学等产业领域,集聚各类生物企业超过400家,是东莞银发经济产业的重要力量。此外,全市已有12家企业产品纳入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超过20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
“每周最期待识字班,既能学诗写字,又能和老友聊天!”在沙田镇䲞沙花园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8岁的周婆婆已连续10年参加社区识字班,从“目不识丁”到能读报纸、写信,老年课堂让她的生活焕发生机。
这并非个例,东莞不少镇街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为老年人开设八段锦、粤剧、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更每年在全市举办老年人文艺大赛、运动会,让“文体养老”成为新风尚。
在“村村都有曲艺社”的东莞,“老戏迷”们每周排练,闲来组织比赛切磋手艺,正如寮步镇根叔所说:“粤曲不仅是爱好,更是让我们保持积极心态的‘精神食粮’。”在社区老年大学,退休的长者们回归课堂,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如南城文旅快乐腰鼓队的“奶奶天团”平均年龄70+,却能跳出活力满满的广场舞……
更令人惊喜的是,东莞让长者从“服务接受者”变为“价值贡献者”。2025年敬老月期间,东莞市银龄志愿服务队正式授旗——这支由退休医生、教师、工程师组成的队伍,将参与助老服务、社区治理。而在寮步镇,“模拟家庭”项目让志愿者成为独居老人的“干女儿”“干儿子”,每月探访陪伴,填补精神空缺。从“被照顾”到“去付出”,东莞让银发力量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因子”。
手机怎么申请办事?电子社保卡怎么用?为帮助长辈们更好适应数字时代,东莞市政务服务中心下足了功夫。在自助终端机及“i莞家”小程序、APP上,专门设置了“老年关怀版”入口,字体放大、界面简洁,老年人仅用键盘就能完成基本操作,还能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字号、对比度,语音辅助功能更是让信息获取变得轻松简单……这个画面,是东莞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缩影。
从社区到全城,从硬件到软件,老年友好的理念已融入交通、医疗、文化等方方面面。
“在东莞养老,不孤单、不枯燥,反而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这是许多东莞长者的共同感受。当重阳节的暖阳洒在东坑医院护理院的庭院里,老人们或在花园种菜,或与家人视频通话;当傍晚的广场响起粤曲旋律,长者们翩翩起舞——这幅“夕阳红”与“青春绿”交融的画面,正是东莞老年友好城的最佳注脚。
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老龄化不是挑战,而是多元生活方式的新起点。从兜底保障到精神丰盈,从智慧赋能到价值重塑,东莞正以“青春之城”的活力,为老年友好写下“可复制、可推广”的答案,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这里安享幸福晚年,让“夕阳红”绽放出不输朝阳的光彩。
南方+记者 薛屏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