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5年高州结对共建方案里藏着怎样的党建智慧?

作者 邱茜 2025-10-24 21:03

近日,高州市印发《2025年市直机关党组织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结对共建工作方案》。这份看似常规的任务清单,实则蕴含着如何让机关资源真正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深层思考。

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明确“谁来做、做什么”的具体安排,更在于其试图破解城乡资源流动不畅、乡村发展依赖外部输血,而非自我造血的结构性矛盾。

(一)

为何此时深化结对共建?

是一场从重点突破到典型引领的战略升级。

高州市2024年已组织市直单位与乡村振兴重点村结对,积累了初步经验。但2025年的不同点在于:目标从帮扶重点村转向培育典型村。典型村不仅是做得好的村,更要成为可复制、能引领的标杆。

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单纯依靠资金投入或短期项目难以形成持久动力。高州市计划创建44条典型村,本质是通过抓点带面,探索符合粤西地区实际的乡村发展路径。市直机关作为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的“富矿”,其与典型村的结对就是要通过机关所能精准匹配乡村所需,最终形成典型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

方案中提到的“强村公司”“三变改革”“文体+赋能”等任务,针对高州作为全省农业第一县,荔枝、龙眼等特色农产品丰富,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等底蕴深厚,但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问题设计。这种问题导向的结对,本身就是对典型引领逻辑的实践。

(二)

关于怎么干,方案明确给出“六共建”。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从输血到共生的赋能路径。

方案提出的“治理共促、队伍共建、理论共学、实事共办、项目共谋、文明共创”六大行动,暗含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系统思维——不是机关单方面给,而是机关与乡村共同生长。

治理共促。“积分制+联席会议”破解“干部干、群众看”。乡村治理的痛点往往是“政府一头热,村民不买账”,方案要求推行“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模式,完善积分制,并通过每月联席会议,让市直干部与村“两委”干部、党员、乡亲、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这一设计通过量化激励,调动村民主动性,通过联席会议打破信息差,让市直干部成为一起商量的合伙人,村民成为治理的参与者。

队伍共建。“专家团+人才摸排”激活本土力量。乡村发展的核心是人,方案不仅要求共建“四强”党支部,更强调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摸排。所谓高手在民间,市直机关的介入不是空降干部包办,而是通过组建“专家服务团”提供培训,再由村党组织挖掘本土人才,形成“外部智力支持+内部人才主导”的队伍结构。

项目共谋。“强村公司+三变改革”探索可持续模式。乡村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资产的机制。方案提出指导结对村组建“强村公司”,推广“三变改革”和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帮助乡村建立市场化运营能力。市直机关通过“机关单位+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股东。

从粗放帮扶到精准滴灌,是方案一大亮点。

方案要求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用市场化思维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乡村不再“等靠要”,而是主动“要所需”;机关不再“拍脑袋给”,而是精准“给所缺”。这种“需求—资源—项目”的闭环管理,避免了“给了一堆电脑村里不会用”“修了广场村民不需要”的资源浪费。

(三)

方案写得再漂亮,关键还是在执行。如何让结对真正走向共生?方案的落地效果取决于三个关键点。

其一,市直机关的下沉深度。方案要求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领办项目、组建党员突击队冲锋,倒逼机关干部真正沉下去、融进去。

其二,乡村的主动意识。典型村要学会梳理需求、对接资源、主导实施,如有效发动村民参与积分制、挖掘本土人才、策划可持续产业项目。

其三,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方案明确,将结对共建纳入年底绩效考核和书记述职评议,但更重要的是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这份方案本质上是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

市直机关不再是施予者,而是赋能者、共创者;典型村不再是被帮扶对象,而是发展主体。当机关的资源优势与乡村的本土优势相互碰撞、相互激活,输血就能成为造血、单向给予就会变为双向成长,典型村也将从盆景变成风景。

撰文:邱茜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