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包的”“666”“那咋了”……
家里有孩子的人对这些话一定不会陌生。当你和小学生聊天,几个回合下来,你会听到各种网络热梗。
近日,一则小学老师教育学生谨慎使用网络热梗的视频火遍网络。
01
这位老师名叫刘小娟,从事教育工作已有9年,目前是江西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
“包的,666那种话……你脑子里其他的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她说道:“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她希望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当需要表达“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时,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说法:“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
她耐心教学生用这些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666”,她说:“当你们一直说这种(网络)梗的话,就说不了有知识的话了,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也不会用了……”
随着视频的走红,刘老师收到了许多鼓励与祝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老师不必如此较真。刘老师对此回应说,她并不反对孩子使用网络热梗,但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如果孩子除了“包的”“666”之外,再没有其他表达方式,那将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刘老师表示,网络语言就像一阵风,上周还在流行,下周可能就过时了。作为老师,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守住语言表达的底线,传承优美的语言,帮助每个孩子说好中国话。
02
当学生使用网络热梗时,刘老师认为关键在于“同频理解”——先了解孩子说这些话的意图。
如果只是情绪化的口头表达,不妨温和引导:“除了这样说,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避免过多说教,以免引起反感。
但如果发现孩子使用了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必须马上制止,并引导他合理地表达。
就在前不久,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同样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
上网搜索后她才知道,“唐人”是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而学生们只是想形容一个人比较幼稚,跟风使用了这个网络烂梗。
这位班主任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
她说道:“我不知道‘唐人’是什么意思,作为历史老师,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唐人街,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所以我不知道‘唐人’是什么意思,我就去网上搜,结果越搜越生气。”
她强调:“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不能把疾病当作网络烂梗,去攻击别人。”
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错误,向被嘲笑的同学道歉,网友也纷纷点赞。
03
其实不只孩子们爱用网络热梗,成年人使用各种梗和表情包也同样信手拈来。
的确,网络热梗在很多时候精准地传递出了人们的多重情绪,也丰富了我们日常交流的层次。
在恰当的语境下,一个精妙的梗往往能胜过千言万语,瞬间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找到“原来你也懂这个梗”的共鸣。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那些多元的情感表达被压缩进有限的几个流行词中之后,人们在很多需要具体表述的场合,脱口而出的似乎也只有这几个词了。
网络热梗虽然很好玩也很好用,但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框住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说,是框住了人们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推敲文字的能力。
不仅如此,当一些文化糟粕披上“潮流”外衣转化为网梗时,危害更是不容小觑。
我们不必“一刀切”禁止青少年玩梗,却必须教会他们:什么话能在公共场合说,什么话会刺痛他人;什么梗是创意表达,什么梗是低俗冒犯。
网络时代的语言更新不可阻挡,但语言文明的底线不能失守。
当我们期待学生说出“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时,本质上是在期盼他们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视野的沟通者。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南方+、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主播:张家驹
录制:黄泽伟
校对: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