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全面协同,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

南方+  2025-11-08 07:59

激情“十五运” 奋进“十五五” 

做好大湾区建设大文章②

由无人潜水器采自南海1500多米深海的可燃冰,通过太阳能特种装置成功引燃,真正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这是全球体育运动史上首次从深海海底直接获取“源火”,十五运会独特的采火方式背后暗藏着多项“黑科技”,为这场即将启幕的盛会写下精彩一笔。

十五运会圣火采集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

十五运会圣火采集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

科技赋能生活、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场景,在粤港澳大湾区时时处处上演。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广东与港澳紧密携手、协同发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阶段之变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跨越

夕阳余晖中,深中通道如一条金色巨龙横卧珠江两岸。桥上,车流络绎不绝,串联起东西两岸的通勤脉络;桥下,货轮往来穿梭,承载着湾区贸易的蓬勃生机。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通道之一,深中通道的景象,正是珠江东西两岸深度联结、粤港澳大湾区澎湃活力的生动缩影。

深中通道上川流不息。图源:读特

深中通道上川流不息。图源:读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每一段关键征程,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引领与谆谆教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当发展航标转向“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早已直面“成长的烦恼”: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传统规模扩张模式难以为继;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困境,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区域发展存在落差,协同潜力亟待充分释放。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土地开发强度高达50%,甚至超过一河之隔的香港。

这些发展考题,既是挑战,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它倒逼大湾区挣脱“速度情结”,向质量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向协同要空间,对高质量发展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先行一步,必有坚实根基;示范一方,当有硬核实力。

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积淀了深厚底气,具备了扛起历史重任的充足条件: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领跑全国,为转型筑牢坚实物质根基。

科创生态加速成型——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首位,大科学装置密集布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持续领跑,全链条创新体系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业根基强劲扎实——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韧性十足,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攀升,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势头正劲。

开放能级全国领先——横琴、前海等平台勇闯制度型开放“深水区”,外资吸引力持续强劲,今年1—9月广东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3.7%。

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市市通高铁”目标圆满实现,“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多条跨江通道建成通车,加速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成型起势,城乡融合不断深化,全域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一辆广珠城际列车从珠海北站驶出。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一辆广珠城际列车从珠海北站驶出。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这份坚实基础与独特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开启高质量发展探索的强大底气。“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也应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到前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如是评价。

纵观全球,湾区经济历来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标杆:东京湾以产业集群协同铸就制造强国核心,纽约湾凭金融与科技融合引领全球创新浪潮,旧金山湾靠高端人才集聚催生新兴产业革命。

世界级湾区的发展实践印证:独特的区位禀赋、密集的要素集聚、开放的发展生态,让湾区天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场”与“领航地”。

坐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立足中国本土,借鉴世界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率先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发展之变

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协同的能级跃升

在广东一汽车生产车间内,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灵活穿梭,精准完成智能分拣、物料搬运与质量检测等任务,动作流畅、性能稳定,成为全球进入最多汽车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这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澎湃涌动、持续迸发的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到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大国重器”密集布局,原始创新根基不断夯实;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榜首,澳门—珠海集群连续两年入选,多中心协同的创新格局日益成型。

一条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速崛起。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内部。刘悦湘 摄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内部。刘悦湘 摄

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

“村集体收入从2022年的17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32.44万元,全村荔枝产值超1.3亿元,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的话语中,满是乡村振兴的喜悦。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激活县域经济活力,区域协同推动城乡融合提速。通过“深圳总部+汕尾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等协作模式,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速“融湾”发展。2024年,全省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绿电覆盖广东所有比赛场馆的全部赛事,实现碳排放全中和……十五运会上,无处不在的“绿色”实践令人耳目一新。

昔日烟囱林立的“世界工厂”,如今焕发生态新颜——珠三角9市PM2.5浓度持续保持低位,粤港澳大湾区已进化为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幸福乐土。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是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是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前从澳门到珠海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从澳门大学到横琴只需10分钟。”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凯深有感触,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成功催生出全国唯一的30分钟跨境科研转化圈。

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勇闯改革“深水区”。前海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05项,连续4年蝉联全国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制度型开放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仅一湾之隔,我们又多了一个家。”年逾八旬的陈氏夫妇评价从香港搬进深圳养老院。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让“1小时生活圈”基本成形,同城化生活照进现实。

“湾事通”整合出行、支付、就业等便捷服务,“湾区社保通”成为连接港澳与内地的“民生纽带”,“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粤车南下”便利居民跨境就业、创业和定居……粤港澳大湾区还在变得越来越“小”,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

“从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规则、标准、管理等制度层面的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合的战略支点。”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乃华表示。

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探索的不只是一个湾区的转型之路,更是一条以创新为引擎、以协调为纽带、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全新路径。

未来之变

从湾区标杆到世界引擎的格局拓展

船到中流浪更急。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徐徐驶向深水区,前方机遇无限,但风险和挑战也倍增。

“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发展擘画宏伟蓝图,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厚望。

观势定锚,御风前行。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11月6日,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双双登陆港股市场,形成“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格局。广东自动驾驶领域科创双强继续引领产业加速迭代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广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实现中试服务能力对全省主要产业领域全覆盖,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能力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昌文表示,大湾区真正的未来,不在于成为下一个硅谷或下一个“世界工厂”,而在于开创一种全新的“软硬一体、虚实融合”的产业范式。

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要更加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等挑战,拥有开放基因和区位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坐拥既背靠内地、又连接世界的独特优势,必须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外联内拓,为更高层次、更广深度的高质量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月9日起,穗港救护车跨境转运服务将正式开通,这条贯通广州南沙与香港的“生命绿色通道”,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救援协作迈入专业化、高效化的全新阶段,“硬联通”“软联通”推动通关便利化、公共服务共享。

发展的成果必然惠及全体人民,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粤港澳大湾区正以生动实践回应人民呼声。

珠江潮涌奔腾不息,湾区发展活力无限。

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吹响,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热土,正孕育着更多美好希望。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将以更大魄力深化改革、以更高水平扩大开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率先突破转型难题、率先形成成熟经验、率先树立示范标杆,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南方+记者 黄应来 昌道励

编辑 傅倩影 辜继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