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频出!戏曲名家羊城论道,共话传统“守”与“破” | 湾区艺术节

作者 徐子茗;仇敏业;周鑫宇;戴雪晴 2025-09-17 22:20

9月17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活动在广州粤剧院红豆小剧场举行。李树建、曾静萍、倪惠英、方展荣、曾小敏等来自国内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齐聚一堂,分享对于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真知灼见。

01:46

(戏曲发展如何“守”与“破”? 业内大咖金句频出!时长共1分46秒)

戏曲发展如何“守”与“破”? 业内大咖金句频出!

现场发言诚恳真挚、金句频出,不少听众都表示受益匪浅。分享环节结束后,还有不少听众举手提问,争取与嘉宾互动的机会。

“让戏曲小舞台走向网络大舞台”

“网络上有黑粉、铁粉、路人粉,也有路转粉。但戏曲人仍然要拥抱互联网,让传统戏曲的小舞台,走向新时代网络的大舞台。”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的发言金句频出。近年来,李树建率先拥抱互联网,玩直播、拍短视频,目前全网拥有300多万粉丝。去年,他还推出沉浸式豫剧小剧场《程婴救孤》,先后入驻上海豫园、北京河南大厦和湖广会馆,登上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影响力与日俱增,并逐渐走向全国。

李树建

李树建

李树建认为,戏曲的“守”与“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永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京剧和昆曲看规范,地方戏则要有自己的特色。”他总结自己的演出“70%在农村、20%在城市、10%在学校”,“农村演出‘火爆’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际演出‘舞’一点,多一些肢体语言,这是我的体会。”李树建说,戏曲人应该走最难走的路、干最难干的事、听最难听的话、做最精彩的人。

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从梨园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演员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坚守传统、平衡传统与创新的重要性。

图中发言者为曾静萍

图中发言者为曾静萍

“一个老剧种要传承下去,不只是舞台样式和表演艺术,还有方言和音乐这两大根源。如果音乐和方言都被稀释掉,那么戏曲就会面临同质化的困境。”曾静萍认为,如今戏曲发展十分快,但能够留下来的所谓“时尚”不一定能决定这个剧种走多远。她呼吁:“业内一定要慎重保护地方剧种和地方文化之间的高度统一。”

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展荣提到,潮剧便是扎根潮汕地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剧种。“先守正,才能谈创新。创新也不是照搬别的艺术门类,更要有独创性,而所做的一切应该为舞台上塑造人物而服务。”

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注意到,粤剧与各个剧种的交流学习中,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担忧一些剧种个性化的东西消失。

倪惠英

倪惠英

“所以我们非常有紧迫感,花了8年时间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一次系统化梳理。”倪惠英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守住地方剧种生态很重要的一个工程,是剧种传承发展的基石。“对于传统戏曲,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了解得还不够。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更需要停下脚步,回顾传统戏剧中的精彩之处。

“观众无圈可破,圈是我们自己画的”

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以爆款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的大观园》的创作过程为例,试图分析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创作养分,使其获得当下观众的共鸣。

“当初接到《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红色题材,我们心里都有些抗拒。但随着史料研究的深入,发现故事原型的先烈,跟我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怀臻说,找到了情感的联结点后,主创团队每个人都付出了真实的情感,摒弃红色题材的脸谱化和说教意味,而是在舞台上还原一个立体、动人的故事。

图中发言者为罗怀臻

图中发言者为罗怀臻

“在国际视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带着现代化的眼光回望传统,便发现了传统的现代化、传统跟现代的打通。”罗怀臻注意到,今天破圈的爆款作品,不少都改编自传统的IP,如越剧《红楼梦》、昆曲《牡丹亭》、舞剧《醒•狮》等。“传统IP在青年人眼里突然焕发出现代的美感。所以,戏曲发展,不是想破就破想立就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门艺术要往前走,都必须从传统中来,再到现代中去。

“这几年大家都谈‘破圈’,这个圈在哪?是圈观众的,还是圈我们戏剧圈的?”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小敏在现场抛出话题。“我想观众应该是无圈可破的,因为观众是自由的。他们只关注他们认为值得看的、美好的作品。那么这个圈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的。

曾小敏

曾小敏

曾小敏坦言:“戏曲当然有舒适圈,一成不变把戏演下来,不会走错任何一步。但如果要踏出创新的一步,可能会面对很多质疑。当决定走出这一步,就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她认为,不用着急去定义某些作品是错还是对,可以交给市场、交给时间来判断。“好的会留下来,不好的会被淘汰,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心浮气躁,要稳稳地做好该做的事。该传承的传承好,该闯的路试一下。相信大家的态度都是包容的,但我们也有一个尺度。关于守与突破,是永恒的话题,要用时间去验证。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毛俊辉多年来深耕中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的研究与创作,近年来他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戏曲领域。“我一直保持对戏曲的好奇,京剧跟粤剧是我最熟悉的两种戏曲。我希望用我一生所学,帮助戏曲往前探索。”

毛俊辉

毛俊辉

毛俊辉分享道,近年他与深圳粤剧团合作打造大型史诗式新观粤剧《谁是文龙》,希望用新时代的观念、新的编剧、导演手法来创作能被当代观众,特别是新生代观众接纳的戏曲作品。“粤剧是非常开放灵活的剧种。我认为先有创造性的转化,才有创新性的发展。所谓创新,是从传统有价值的东西里,去找到新的表达手法。

采写:南方+记者 徐子茗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戴雪晴

剪辑:南方+记者 周鑫宇

编辑 余佩 张会玲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