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坪石先生》到《日掛中天》,都有这座山水之城的身影

作者 李幔;范永敬 2025-09-07 16:25

当地时间9月6日,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奖项揭晓,中国内地演员辛芷蕾凭借在广东出品电影《日掛中天》中的精彩表现荣获最佳女演员奖。

《日掛中天》不仅在广东备案立项,更全程在广东取景拍摄,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城市,是一部地道的粤产电影作品。

2025年的夏天,还有另外一部粤产电影作品登陆大银幕,在韶关取景拍摄的电影《坪石先生》以其独特的“知识救国”视角回望抗战历史,在全国各地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细数这两部粤产电影,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影——韶关。这座位于粤北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吸引着影视剧组的目光。

图源:小红书@Viva

图源:小红书@Viva

 大放异彩 

两部影片闪耀国内外银幕

今年9月初,电影《坪石先生》获得央视新闻的推介,被列为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热映电影之一。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影片讲述了1938年广州沦陷后,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院校迁徙至韶关坪石镇坚持办学的历史。“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嘉许。知识救国,也是大道”——片中主人公黄际遇的这句话道出了影片的核心精神。

《日掛中天》则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影片由广东籍知名演员张颂文担纲主演,张颂文曾力邀剧组到家乡韶关取景。

00:16

(张颂文回韶关,化身首席“家乡推荐官”,时长共16秒)

张颂文力邀《日掛中天》剧组到家乡韶关取景。

去年7月,剧组在韶关多个地标都有取景拍摄,如韶关东站、百年东街、风采楼、小岛片区老街街景(青石街和武镇街)、粤北人民医院、田家炳中学公交站及乳源云门山等地,影片中不少场景细节满满地还原了韶关市民生活日常。

韶关风采楼。

韶关风采楼。

韶关特有的烟火气,与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影片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电影画面。

电影画面。

 资源优势 

不可或缺的“天然摄影棚”

除了《日掛中天》《坪石先生》,近年来还有多部热播影片在韶关取景,如《亲爱的》取景南雄坪田、《仙女鸟飞过的夏天》全程在韶关取景。

韶关能够吸引影视剧组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为其赢得了天然知名度,丹霞山风光旖旎,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为武侠、神话、科幻题材影视创作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

广东丹霞山。

广东丹霞山。

乳源大峡谷。

乳源大峡谷。

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韶关历史底蕴深厚,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百年东街、珠玑巷、梅关古道、客家围楼等文化资源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珠玑巷。

珠玑巷。

湖心坝。

湖心坝。

在《坪石先生》的拍摄过程中,剧组不仅选择了乐昌坪石镇三星坪村、皈塘村以及黄圃镇应山村等地作为取景地,还发现了曲江区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白土镇100多米的老街符合剧组对于当年坪石老街的想象。街区内保存有广府文化元素“骑楼”式建筑的市场街建筑群,粤赣闽客家民系文化元素的建筑群河边街、中大街建筑群,以及以祠堂为中心且祠宅合一的客家传统厅堂建筑。

这些多样化的景观和建筑资源,使韶关能够满足不同题材影视剧的拍摄需求,从历史题材到现代剧情,从山水画面到市井生活,韶关全方位地支持影视创作,成为广东不可或缺的“天然影棚”。

 政策赋能 

打造“短剧友好城市”

《日掛中天》的成功标志着粤产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是“广东影视政策15条”效果的初步显现。作为广东的一部分,韶关正凭借其独特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在这股浪潮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机会。

韶阳楼。

韶阳楼。

除了大银幕,韶关也在发力“竖屏市场”,打造“短剧友好城市”。今年7月,韶关发布网络微短剧产业系列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微短剧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鼓励网络微短剧剧本创作、拍摄补助以及产业活动等工作。

政策支持包括:对具有较高影响力及示范引领作用的网络微短剧创作精品落户韶关以及投资建设微短剧拍摄场地设施的企业团体给予扶持;支持经营主体创作体现韶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微短剧剧本;对在韶关注册登记并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拍摄投资成本每部最高补贴5万元。

韶关还支持规划建设微短剧产业基地(园区),吸引微短剧制作、发行、演员经纪、器材租赁、知识产权保护等上下游企业入驻。对新建或改建以服务微短剧摄制为主要业态的拍摄基地(数字摄影棚)实际完成投资额超500万元的,每个项目最高扶持50万元。

同时,韶关还积极探索“影视+文旅”发展模式。今年,在丹霞山多了一座影视基地——丹霞影视基地。

该基地以影视基地为核心,拓展短剧制作、音乐会引流、职业培训三大板块,将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影视拍摄与短剧孵化中心。基地配备全息投影、绿幕棚、AI剪辑、虚拟制片等数字化设施,对标“横店模式”,计划每月产出1—2部精品短剧。

南方+记者 李幔 范永敬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