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中登”,苹果的“危与机”

南方+  2025-09-10 19:02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又到了一年一度熬夜看苹果科技“春晚”的日子。

今天一早,微博上高挂的十几个热搜,足以见得苹果新品发布会依旧“十分能打”。

四款新手机、三款手表和一款耳机,苹果这次“憋了大招”,但国内舆论对此却褒贬不一。

小米卢伟冰毫不吝啬赞赏之词,认为这是iPhone变化最大的一年,甚至说自己要买一台试用。但也有不少网友觉得iPhone 17的Pro系列设计并不好看,很多功能在“照抄安卓”,甚至有人拿屏幕顶端从“刘海”到“孤岛”来嘲笑iPhone在“慢慢变老”。

苹果真的老了吗?它面临着哪些“危与机”?

00:11

苹果iPhone 17系列正式发布,Pro Max顶配版本售价17999元

西装革履的保守派

今年新款iPhone的亮点,网络上已有诸多梳理和盘点。

比如,iPhone 17把内存起点提至256GB,并全系支持自适应高刷,17 Pro系列在芯片、影像等零部件进行了常规升级,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横空出世,并宣布彻底抛弃实体SIM卡槽。

新品“加量不加价”,同样引发大量关注:iPhone 17实现硬件升级、功能升级,但起售价仍是5999元;ProMax最高价虽然去到17999元,但是全新的“2TB存储版本”。

这意味着,在技术创新脚步放缓的情况下,苹果把原本Pro系列的专属技术下放到了标准版上,很有可能是希望用这种“性价比”来守住用户的基本盘。

不知不觉,苹果手机已经问世18年,从一块不被看好的“板砖”,变成了众多粉丝的“记忆符号”,虽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但作为智能手机的开拓者和常青树,苹果已经开始要接受灵魂拷问——买你究竟值不值?

这是9月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丘珀蒂诺市拍摄的苹果新品智能手机。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这是9月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丘珀蒂诺市拍摄的苹果新品智能手机。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如今的苹果手机虽然在北美、印度和日本等市场仍表现强劲,但在中国市场,苹果的市场营收从2023年三季度就开始下滑,今年二季度,其份额已经排在华为、vivo、OPPO和小米之后。

苹果这几年确实在变,变化也很明显。

一方面,发布会被嘲“挤牙膏”,硬件和功能上新速度不及安卓厂商,Apple智能几乎落在最后一位才推出。

另一方面,今年发布的iPhone Air虽然很炫酷,但它与前几代的mini和plus一样,是形象导向的技术创新尝试,更像是用来试水细分市场的增量空间,反响好就留下,反响不佳就砍掉。

从这两点看,苹果有没有变老?

或许并不至于,它没有变成大家讨厌的、喜欢教用户做事的“老登”,毕竟它所有产品的使用逻辑都一以贯之,也不与其他厂商做对比。但它越来越像一个成熟保守的“中登”,从白衣翩翩变身西装革履,从开拓变为防守。

牢不可破的生态优势

相比乔布斯时代天马行空般的创新和“造梦”,库克掌权的苹果虽然相对保守,没有太多“发明欲”,但有一件事一直在做,即“补全生态”。

iPhone、iPad和Mac,加上库克上任以来推出的Apple Watch、AirPods、HomePod、Apple Vision Pro等穿戴、家居和娱乐产品,在流畅系统的加持下,这些设备之间互联互通能力强大,让苹果形成了巨大的生态护城河,并形成了强大的用户黏性。

9月9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参加新品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9月9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参加新品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这一“固若金汤”的生态优势,足以让众多手机厂商艳羡不已。

不少手机厂商会拿自己的新款手机与同期iPhone手机进行参数对比,但直到目前,没有谁敢宣称自己构建的生态能够“碾压”苹果。

拿国内手机厂商来说,尽管华为的鸿蒙生态在不断壮大,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也在成熟当中,但两者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无法做到高中低端产品的生态共融。

高端的小米15Ultra和起售价仅439元、连5G都不支持的Redmi 14C,显然不太可能获得同等生态体验,但中低端机才是国产厂商真正走量的“底盘”,这一矛盾短时间内看似无解。

而且,如果生态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从苹果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便是难上加难。连小米产品总监金凡在澎湃OS 3发布会上也直言,自己的主用手机虽然是小米,但电脑用的却是MacBook。

不过生态优势是否真的牢不可破?

面对这一难题,国产厂商们打开了新思路——与其想办法“撬走”苹果的用户,不如让他们买多一台手机。

从vivo xFold 5与苹果的手机、电脑、耳机、手表全面互通,到小米支持照片、通知流转,再到OPPO的“碰一碰”互传乃至直接祭出“OPhone”,部分手机外观形成“像素级”模仿。这两年,不少国产厂商仿佛突然醒悟了一般,开始在苹果的生态中找突破口,让自己的产品能够介入到这一生态。

当然,主动迎合苹果生态并不意味着丢掉自己。原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在回应有关“OPhone”的话题时就曾表示,更重要的是创新,做出好的产品。“产品能不能打动用户,让用户感受到产品是有用的,其他的噱头、叫法都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底层做产品的理念和体验。”

“有心”与“无力”

事实上,在很多硬件和功能方面,国产厂商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苹果。

像iPhone 17标准版的高刷屏幕,早已在国产中端手机开始渗透,而17 Pro重点介绍的VC均热板,也已经是安卓手机的成熟设计。

甚至在影像功能方面,国产厂商的高端机借助硬件投入和算法优势,几乎处于“碾压”地位。当苹果将17 Pro系列三个摄像头全面升级至4800万像素时,vivo X200 Ultra已经配备了2亿像素潜望长焦,支持100倍数字变焦。当苹果在大力宣传“同步双拍”的新亮点时,5年前推出的小米10 Pro就已经将这一功能变为现实。

今年WWDC25上发布的iOS 26中,也有不少功能都被国产厂商“捷足先登”。像新推出的锁屏墙纸效果,小米在去年10月就有了AI电影感锁屏,花样和效果还更丰富;而让人眼前一亮的实时翻译,也是OPPO的ColorOS早已推出的功能;更早前的小组件、主屏幕定制等等,都是安卓厂商“玩剩下的”。

6月9日,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丘珀蒂诺市苹果公司总部观看全球开发者大会主题演讲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6月9日,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丘珀蒂诺市苹果公司总部观看全球开发者大会主题演讲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苹果将希望寄托于其AI,但显然有点“有心无力”。

说“有心”,在于当其他手机厂商需要仰赖高通骁龙或联发科天玑的芯片时,苹果一直坚持自研。这代A19和A19 Pro芯片性能进一步提升,还在GPU配备神经网络加速器。加上手机内存上调、AirPods结合AI能力推出实时翻译等创新,这些都意味着苹果在AI相关硬件的能力和准备上不断加码,希望在AI浪潮中,以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品牌优势抢占位置。

说“无力”,则是能力上存在短板。虽然苹果自去年推出Apple智能后,在AI应用落地的试水不断推进,但由于其大模型能力起步较晚,软件生态的AI应用丰富度与深度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特别是积极拥抱本土AI大模型的国产厂商,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迟迟不能在中国市场上线,也使得国产手机厂商纷纷抢占了AI的生态位,在中国市场,苹果的Apple智能作为“后来者”,始终要面对和国产厂商对比的处境。Omdia(原Canalys)研究经理周乐轩认为,若不能加速AI部署,苹果可能将阵地拱手让给软件集成更深入的本地安卓品牌。

一边是进入“中登”状态的苹果步速放缓,另一边多家国产手机厂商你追我赶、跃跃欲试。从仰望苹果、对标苹果到兼容苹果,国产厂商未来会不会实现超越苹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采写:南方+记者 葛政涵

策划:张哲 程鹏 麦小华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叶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