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7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获批,其中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在列,标志着历时近四年编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保护规划(2023—2035年)》获“准生证”。水东村,这座被誉为“岭南理学第一村”的明清古村落,自此有了贯穿未来十年的守护蓝图。
规划
清晰界定古村保护范围
“以前规划更侧重保护整体布局和古建筑,这次我们把非物质文化也考虑进去了。”云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文本解释。这份厚达近百页的规划,源于一个紧迫现实:2015版规划无法适应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城乡建设中需要实现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要求。自2021年启动编制,团队历经史料挖掘、征求意见、专家论证、部门评审等流程,最终形成如今获批复的成果。
水东村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资料图片
水东村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资料图片
规划最醒目的是一张红线图,清晰界定了保护范围:涵盖长流村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大塘村的西北部,总面积约12.41公顷。其中核心区东达寿庵祠、长流村程朝侃宅、程氏香火堂一线,南抵古码头广场及武举人故居,西至大塘、石头塘东岸,北至明徵庙及程氏大宗祠,面积约3.92公顷。“体现理学文化的楹联、石碑石刻等也在保护名录中。”云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规划蕴藏着古村落的活化密码:近期聚焦“救危”,清理156处房前屋后杂物堆、用传统工艺修复23栋古建筑屋顶;远期注重“造血”,融入文旅元素建设有当地特色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连通水东古村落,实现农交文旅商一体化发展。
“以前游客看完祠堂就走,未来能住进修旧如旧的民宿,文化体验更丰富。”云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保护
从抢救屋瓦到发展农文旅
2024年,施工队爬上水东村23栋古建筑的屋脊,借助央企投入的301万元专款和水东村委会投入的8万元资金修缮古建筑。其间,水东古村周边209间农房外立面完成改造,连入口大榕树的围墙也添了手绘,还原历史场景。
在水东村党支部书记程可眼里,保护需“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政府主导的投入,如投入资金修缮旧房子,保障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另一条则是引入市场“活水”,引进文旅企业发展农文旅项目。
水东村内的“礼让路”。陈玮琪 摄
水东村内的“礼让路”。陈玮琪 摄
更深的变革在运营机制。水东村探索“维护+运营”模式:由第三方公司运营民宿等文旅资源,所得收益分三部分,一份归村民,一份属企业,一份则用作村落的维护基金。“通过经营反哺维护、维护推动经营,实现良性循环。”程可分享,目前每周已有千余名游客到访,若古村活化全面铺开,届时村落的农文旅产业将愈发完善。
活化
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漫步水东村,可见理学文化的现代表达。环村的礁石板路成了“礼让路”,每十米突出一块“T”形石,年少者要谦让年长者,轻装者需主动避让挑担人。在寿庵祠旁的青砖屋两侧,砖墙上的“一善”二字,则昭示着“日行一善”的祖训。“烧完炮,家家在祠堂摆席,比过年还热闹!”村民萍姨笑着说起二月二抢花炮习俗。
文化传承正嫁接新枝。程氏大宗祠变身为理学文化馆,以五行中的“土”为主题,展示水东村程氏族人的发展进程及水东古村从明朝到现代600多年深厚积淀的智理沃土。影视镜头也聚焦于此:《英雄三元里》取景明清街巷,《我,就是风》摄制组在祠堂天井架起摇臂。
改变的不仅是水东村的知名度,还有村民的生活方式与保护意识。体育公园里老人打着太极,古驿道改建的骑行道上掠过少年身影;圩镇客厅内,村民将黑豆、竹编等摆上展架,市民游客边尝边买。“以前村民不注重老屋保护,古建筑破损了很多,现在保护意识逐渐提升,老屋得以修缮活化利用。”程可说。
链接
岭南理学第一村
水东村位于新兴江畔,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山清水秀,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为宋朝理学家程颢的后裔所住。
目前,村内尚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共有明清古建筑588座。其中明朝所建庙宇1间,明朝所建祖祠2座,民居163间;清代所建祖祠8座,民居414间。
如今,“天人合一”“理佛合一”“粤皖合一”“耕读合一”“根枝合一”思想已经融入建筑构造和村民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水东村独特的理学文化意蕴,故被称为“岭南理学第一村”。2008年,水东村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列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方+记者 陈玮琪
通讯员 许廷鑫 石芳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