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特奥会与无障碍城市建设,如何迸发更澎湃力量?对话张传春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21:50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即将迎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一个完善的无障碍环境,是满足选手、观众需求的基础保障,更是对“平等、融合、共享”理念的生动诠释,是这场全民体育盛会的灵魂所在。

竞赛场馆的无障碍改造,是赛事筹备的一项重点。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途”)是国内专注于无障碍领域的科技企业之一,成立以来开发了无障碍数字服务平台、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等产品,并为多项大型赛事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各类产品已在全国约40个城市落地。

本届赛事筹备期间,华途深度参与了场馆的无障碍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贯穿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工艺过程、督导验收等环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全过程跟踪。

从奥运会、亚运会到全运会,大型赛事的举行,往往成为促进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提升的契机。对承办城市而言,如何激发“以赛促建”的连锁效应?其中的经验、方法,又可以为其他城市带来哪些参考?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华途总经理张传春进行了专访,探讨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谈赛事筹备

系统化管理场馆建设、改造、运营

为城市建设提供方法论

南都:你认为本届残特奥会的相关筹备,与以往华途参与的大型赛事相比,有哪些新的亮点?

张传春:本届赛事针对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准更加完善,不少标准的要求高于国标,针对这些场馆的智能化建设,也有一些创新之处;我们之前参与其他赛事的筹备,主办单位可能是下一些指标,让业主单位自主去完成,但本届赛事主办单位会给业主单位提供相关服务,这也是比较重要的转变。

工作人员检查残特奥会场馆改造情况。

赛事筹备期间,我们和多个单位共同努力,形成了对场馆的建设、改造的系统化管理,这种思维是本届赛事的理念,也是我们作为技术服务单位与赛事的不谋而合。过去一些地方举办赛事,首先是到处去看场馆无障碍设施建得怎么样,现在我们首先关注标准、制度、服务流程,形成一些评估的手段,最后才去一个个看设施,并且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场所管理情况的考察。

比如我们看场所,要看它的各种动线,包括运动员的动线、观众的动线等,这背后就需要有标准,要求一个场所里应该有哪些动线、这些动线上应该有哪些设施。先确定了标准,才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而不是盲目地去看。

既然有了标准,就意味着决策环节有了依据,执行环节也有了相对应的管理手段,比如场馆要做无障碍专项设计,改造之前要经过审图,改造过程中也要有人多次参与指导,不是最后改完了再来看合不合格,此外还要开展优秀案例的评比,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没有管理手段的时候,可能只关注这个设施最后是不是合格的,有了管理手段,就能在建设、改造过程中把控质量,避免出现反复整改的情况。


南都:本届赛事筹备积累的经验,对无障碍领域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当中有哪些可以运用于日后国内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张传春:从设施建设来说,本届赛事确定了场馆的建设标准,出台了《广东省大型体育运动会赛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南》,同时组织第三方团队对各个场馆开展专项评测,场馆提升、检查完毕后还要评级,这个流程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参考;这套标准本身也很值得其他公共场所学习,对无障碍有更高追求的场所,可以参考这套标准进行建设、改造。

《广东省大型体育运动会赛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南》示意图。

标准能否落地,与场所业主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从场所改造的实践来看,业主深度参与自评一定是必不可少。业主对照现场和标准,了解为什么要建这个设施、为什么做这样的尺寸,这种自评对于业主而言,是个学习的过程,缺少这个过程,业主会对很多改造意见不理解、不配合,影响改造效果。

这种自评即使不用什么专门的工具也可以做到,比如梳理出一份涵盖各种场景、各种标准的表格,他自己也能对照场所实际情况打勾打叉,只是操作较为复杂,如果运用一些工具、平台,相当于简化了这个流程,可以用更直观的方式去操作。

标准的落地,为场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一个场所的建设,设计机构要具有无障碍的意识,审图机构必须审无障碍的内容,业主在从毛坯到软装的过程当中,也要用一些手段进行自评。法规对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落实无障碍作出了要求,再运用这套体系落实标准,无障碍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就能逐渐浮现于水面,从宏观设想变成一个现实。赛事筹备期间,主办单位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期间,都考虑到了赛后这套体系如何持续下去,我觉得这一点很好。 


南都:华途曾参与国内不少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你的观察,国内无障碍环境的整体提升,是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大型赛事、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张传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经过这几年的酝酿,法规、标准陆续出台、得到宣贯,我觉得随着“十五五”的临近,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第二个五年,之前大家主要面临如何去理解、落实法规与标准,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在一些具体的方法论上做讨论。

不过,我觉得这件事情主要还是跟城市本身的总体规划,或一些重大事件、节点相关。比如一些地方要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或者是开展文明城市、无障碍建设示范市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无障碍环境的提升,所以很多部门也在鼓励大家去参与这个过程。

法规、标准颁布后,需要一批城市率先实践并取得成果,起到示范作用,而一个城市取得这种成果,又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队伍去做,所以我觉得这种城市通常是那些,承办了大型赛事、活动的城市,像是今年要办十五运会的广州、举办下一届赛事的长沙,很多城市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行动的。

我了解到,有的地方为了办运动会,第一次专门做了无障碍建设导则,明确场馆的建设、改造标准,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往往是大型活动能够留给这些城市的“遗产”。总的来说,全国范围无障碍环境的整体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一个城市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抓手,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也有城市选择参与一些专项创建工作,做总体规划,或者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甚至有一些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措施,比如做全域无障碍旅游等等,这些都能促进城市无障碍水平的提升。

谈场所改造

参照现代医疗模式对症下药

实现标准明确施工规范

南都:很多城市都在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但一些场所改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改造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你觉得这包括哪些原因?

张传春:我觉得认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面分四点:第一在于业主对“无障碍”本身的不理解,很多业主对改造并不抵触,他可能只是在认知上有困惑的地方,比如觉得无障碍环境仅仅服务于残障群体。

我觉得这也不能怪业主,因为改造往往反复强调国标的重要性,而国标更多的是针对新建筑、针对重度残障群体的需求,但既有建筑的情况未必有那么理想,这就导致大家在有意或无意中,是以满足国标为目的去做改造,而不是为了服务更多人群去做改造。我们对此也会跟业主沟通,让他了解无障碍并不是完全针对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也有需求,让他更有意愿去开展改造。

某体育场馆的轮椅升降平台。

第二在于业主对标准的不理解,我们之前开展督导,发现很多业主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设施差几公分就不达标了,他就觉得我们是来挑事的。所以让业主通过某种方式理解标准,这个环节很重要。

第三点是,很多人觉得做无障碍是给建筑打“补丁”,像我们之前督导某个酒店,他觉得我好好一个酒店,改造了之后就不美观了。其实无障碍是可以做得很美观、有高级感的,之所以觉得它是补丁,是因为过去做无障碍没有体系化、专业化,可能随便网购一批部件装上了,一个卫生间里三五个颜色,看起来就很突兀。

第四点,一些业主单位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估,就认为做无障碍会花很多钱。这些认知的误区,就导致很多事情做到后面就变味了,如果能打通他的认知,让他知道无障碍能够保障更多群体,这件事做起来就会更顺畅。


南都:除了认知以外,造成改造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还有哪些?

张传春:第二个原因是关于标准我的理解是,一个场所如果具备标准化改造的条件,就按照国标去改,但如果不具备标准化改造的条件,就要有替代性措施,这个措施不是说派一个人服务有需求者,而是尽可能实现物理设施层面的“零障碍”。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70%—80%的改造都卡在这一点,因为确实没有人来定义什么是标准的替代性措施。

第三个原因在于对施工过程的控制。无障碍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体工学的工程,对精度的要求是“厘米级”,但很多改造项目属于零星的工程,实际上不太可能找到非常大型、规范的建筑公司来做,往往都是找一些临时工,结果他们可能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建筑行业是个比较粗犷的行业,很多从业人员保持着以前做其他项目的思维惯性,觉得随便找个工人来做无障碍就行,但这不符合无障碍对精度的要求,所以施工过程中需要一套大家可以看得懂的指引,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第四个原因在于验收手段。每个设施有自己的规格参数,具体该怎么测试,得有一个清晰的指引。无障碍改造做不好,往往不是大家有意为之,主要原因还是这些过程产生了偏差,对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法,把前期的改造思路、标准与后期的实际落地串联起来。


南都:以华途的实践来看,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一套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样的?

张传春:由于历史原因,既有建筑的改造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它只有“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具体是什么,我们也在找一些理论上可以参考的体系。无障碍改造是一个新兴行业,如果没有可参考的体系,很多工作都会走弯路。

我一直觉得无障碍改造跟现代医疗系统很相似,它也是没有标准答案,是一个持续探索“最优解”的过程。比如医生需要依据现有的医疗知识对病人进行诊断,这个知识体系也在迭代,无障碍改造同样需要标准的不断完善;疑难病症常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依靠医生的集体经验做出决策,这就像无障碍改造有时也需要参考以往的案例;治疗过程强调病人本身的理解、配合程度,这跟无障碍改造需要业主单位的配合是一致的。

推行婴儿车的市民等候人行天桥电梯。

基于这些特征,现代医疗系统有一套标准的流程,病人来了先做体检,医院为了服务大量患者,就得有一套医疗系统,病人的体检结果、专家会诊等全过程记录都会在这个系统里。我自己的想法是,这套模式与当前既有建筑无障碍改造提升具有高度对应性,我们对此也开展了实践。

比如,针对场地、设施不具备标准化改造条件的时候,怎么做替代性措施,我们重点开展研究,力求替代性措施的标准化、配件化,也希望能取得行业的共识。像我们开发的系统,场所督导报告已经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涉及国标的部分自动生成改造方案,涉及替代措施的,由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撰写。对于施工过程的控制,我们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在系统里通过各种图示、解说,让施工人员明白设施怎么去布局、改造完应该是什么样子,尽量让他清楚该怎么做,真正落实标准。

我觉得我们做事情,不是只为了适应当下的环境、需求,也不是我们手里有什么东西就一定要用上。我们要寻找一个真正正确的方法,先确定了理论的基础,再去填内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问题,可能是小病,也可能是顽疾,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症下药,现在华途已经基于这套模式做出了尝试,我们也期待更多单位能做出自己的探索,一起来完善这套模式。

系列报道:

科技发展如何赋能无障碍城市建设?对话华途张传春

华途张传春: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韦锐佳 曾奎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