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2025睡眠神经调控医学研讨会暨梦境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发布会”在横琴举行,会上发布了全球首款多模态梦境脑机接口。据介绍,该成果标志着非侵入式脑健康管理领域取得了关键的技术进展,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产业化提供了实践参考。
首款多模态梦境脑机接口落地应用
在发布环节,由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燧人医疗联合研发的首款多模态梦境脑机接口设备“梦邻”成为关注焦点。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联合实验室主任、燧人(珠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江表示,该设备攻克了信号采集稳定性、算法优化、小型化及易用性等技术难题,通过“枕头”形态设计,将脑机接口技术与日常睡眠场景结合,为“精准睡眠干预”与“主动健康管理”提供技术工具。设备具备脑电信号监测、睡眠状态调控、干预策略生成及AI数据分析四大功能,可辅助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情绪,并支持基础认知功能评估。
用户使用时,“梦邻”可实时监测大脑睡眠状态信号。当AI系统识别到异常波动(如噩梦倾向)时,设备通过非侵入式神经反馈调节帮助用户维持放松状态,延长深度睡眠时长。此外,设备通过光声电信号模拟自然唤醒过程,减少起床疲劳感。配套手机APP可生成睡眠报告,包含梦境主题分析、情绪状态评估等内容,并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
蔡江指出,“梦邻”设备的发布为脑科学技术民用化提供了实践案例。其非侵入式设计结合高精度脑电采集与AI分析,通过“感知-调控-干预”闭环路径拓展了神经调控技术应用场景。“首款产品预计是一台中高端手机的价格,8月底实现量产。”
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策优势,该技术有望推动睡眠障碍干预、情绪管理等场景的临床研究,促进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与企业资源整合,加速神经调控技术标准化与国际推广。
探讨睡眠神经调控医学发展路径
如果梦境能够被记录与分析,甚至辅助改善睡眠质量,脑科学技术的应用边界是否会进一步拓展?优化后的睡眠体验,能否为睡眠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研讨会以“脑机接口与睡眠科学的交叉研究”为主题,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澳门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袁振,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际睡眠中心主任吴少辉,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丘志海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报告,随后多位专家围绕睡眠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进展、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方向展开圆桌讨论。
会议探讨了从传统粗放的症状管理和经验性干预逐步转向基于神经活动实时感知与精准调控的个性化主动化健康管理的可行路径,为脑机接口技术与睡眠科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望为推动睡眠医学范式转变、主动优化睡眠质量、探索意识奥秘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和持续的科学探索,睡眠健康管理正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型,让为公众提供更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成为可能。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梁涵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