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药物性肝炎!香港5岁儿童“混搭用药”险致命,医生提醒→

作者 吴枫 2025-07-30 15:16

近日,来自香港的5岁患儿小朗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经精准救治后康复出院。此前因混服五种药物引发严重药物性肝炎,该患儿曾出现肝功能骤衰、全身出血等致命症状,在医护团队的全力护航下,最终闯过这场生死大关。

7月9日,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急诊铃声骤然响起。来自香港的5岁患儿小朗因“发热3天伴皮肤黄染、肝功能异常”被紧急送入,此时孩子已出现乏力、间断手足抖动、站立不稳等神经症状,更伴有皮肤出血点、血便、血尿等活动性出血表现,陷入嗜睡状态。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检查显示其肝功能指标(ALT/AST、TBA)呈进行性增高,炎症指标(PCT)显著飙升,凝血功能全面崩溃且肾脏受损,生命垂危。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PICU医疗团队即刻启动急救预案,在全力维持患儿生命体征的同时,病因排查成为破局关键。在细致全面询问病史等情况后,医护人员发现患儿发病前曾混服布洛芬、银黄颗粒、维生素B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小儿氨酚黄那敏五种药物。由于儿童肝脏代谢能力尚未成熟,多种药物联用引发成分叠加,加上家长可能存在的剂量误判,直接导致了患儿肝功能急性损伤。结合患儿停药后肝功能逐步好转的临床特征,医疗团队最终确诊为严重药物性肝炎。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面对凶险病情,PICU负责人李生成带领团队采用“3线1备”综合救治策略:在护肝利胆方面,使用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修复肝细胞,熊去氧胆酸疏通胆汁排泄;通过大量补液利尿加速毒素清除,同步输注血浆和纤维蛋白原重建凝血功能;辅以绝对卧床静养与高糖低脂高蛋白饮食的营养支持方案,为肝脏修复创造最佳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虽备好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这个“终极武器”,但通过动态监测判断药物吸收高峰已过,果断选择保守治疗,既避免了过度医疗风险,又以最小创伤实现救治目标。

经过精准施治,患儿病情显著好转。入院第2天,肝功能转氨酶开始下降,出血症状停止;第5天黄疸开始消退;第6天,肝功能谷草转氨酶从入院当日的19800 U/L降至标准范围(14—44 U/L),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并顺利转至儿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一周后,患儿完全康复出院。

“儿童‘混搭用药’是致命隐形杀手却可防可控。”李生成提醒家长,在儿童用药安全方面要做到“三牢记”:切勿自行组合药物,尤其注意退热药与感冒药的成分重叠;严格按年龄体重遵医嘱用药,避免“多药快好”的误区;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若出现皮疹、黄疸、乏力等异常,立即停药就医。

据了解,近年来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了多名香港、澳门患儿。作为珠海市危重症儿童救治中心和湾区儿童重症救治的重要支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依托多学科协作机制和前沿诊疗技术,积极推动危重症救治技术的整合与创新,持续深化粤港澳医疗合作,为跨境患儿搭建起稳固的生命防线,助力湾区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吴枫

编辑 刘梓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